全程導醫網 徐州名醫訪談:說到鄧星強,他的頭銜有一大串:徐州市兒童醫院神經內一科主任,主任醫師,徐州醫學院兼職講師,徐州市重點??曝撠熑?,徐州市醫學會兒科神經學組副組長,徐州市醫療事故鑒定專家組成員。但最讓鄧星強感到自豪的,卻不是這些,而是患兒家長口中的“好醫生”。
鄧星強1989年從南京醫科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兒科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治,努力成為一名“好醫生”,也是他24年來的努力目標。從一名臨床大夫成長為科室負責人、學科帶頭人,鄧星強24年如一日,視事業如生命,待患兒如親人,在平凡的崗位上詮釋了一名兒科醫生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天職。近年來,他在國家級及省級醫學期刊上發表論文十余篇,獲徐州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一次,申請市科研項目一項,研究結果已通過市專家組鑒定,先后被評為徐州市衛生局優秀共產黨員,徐州市兒童醫院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工作者、先進個人、醫德標兵,科室獲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鄧星強堅持“好醫生”的理想矢志不移。從業之初,便把“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并滲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總是身體力行去查房,不管是當管床醫生還是科室負責人,不管是節假日還是休息日,在病房里總能看到他手拿聽診器忙碌的身影,對自己及科室醫生的要求標準都一樣。全年365天查房,每天24小時開機,有情況隨叫隨到,病區每一個患兒情況都牢記于心,每一次病情變化都了然于胸,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如今已經讀研究生的兒子還時常報怨:從小到大爸爸帶他去游樂場和公園的次數是屈指可數。而鄧星強總是開玩笑地回應:物以稀為貴,正因為次數少才能記憶深刻,玩得開心。對他來說,工作與生活已經融為一體,而時間則更多地交給了病人和病人家屬。很多家庭一家兩代人都找他看病,患兒家長總是說“找鄧主任看病圖的是放心”。他用點滴工作踐行了大醫精誠的精神,樹立了腳踏實地、胸懷患兒、孜孜不倦、刻苦鉆研的兒科醫生形象。
作為一名好醫生,沒有精湛的醫術是不行的。針對小兒癲癇病的診斷、治療難題,鄧星強自費購買了大量神經科專著和專業雜志,一邊自學,一邊虛心向知名專家學習求教,多次赴北京、上海、南京、重慶等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在對大量臨床病例的診治過程中汲取了寶貴經驗,逐漸成長為淮海地區具有一定影響力、患兒信得過的小兒癲癇專家及學科帶頭人。曾有安徽省一位1歲左右的患兒因反復發作青紫輾轉就診于多家醫院,均被診斷為癲癇,多次治療后無明顯療效,花費上萬元,最后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來到徐州市兒童醫院找到鄧星強。鄧星強仔細詢問病史后,發現患兒每次發作均為劇烈哭鬧后立即出現呼吸停止,面唇青紫和全身肌張力低下。伴有短暫的意識障礙,一般不超過1分鐘,再出現自主呼吸后隨即恢復正常,最終診斷為屏氣發作,輔以針對性治療措施后,患兒很快恢復健康。實踐一再證明,他的科學診斷常常是正確的,治療方案往往是最佳的。
鄧星強始終把“德技雙馨”作為“好醫生”的最高追求。小兒神經疾病具有病情復雜、診療護理難度相對較大的特殊性。作為神經科科主任,幾十年來,他總是堅持依法執業,不以醫謀私,杜絕大處方,拒收紅包,自覺抵制不正當的醫療行為。工作中,經常面對慕名而來就診的病人,他們大多來自農村,經濟上比較貧困,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醫生,他清楚地知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在農村極為普遍,如何既能治好他們的病,又能最大限度地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成為他重點思考和著力解決的問題。他醫治過的一個患兒,家庭經濟十分困難,孩子爺爺為了讓孩子吃得營養些,只舍得花五毛錢買3個鵪鶉蛋喂孩子,自己吃饅頭咸菜喝白開水,天氣轉涼還穿單衣,省下路費繳住院費。鄧星強了解情況后,立即召集科室人員為其捐款捐物,并申請了減免住院費用。為了在制度上降低住院病人費用,一方面他加大對床位醫生的管理和懲戒力度,在能夠保證病人取得良好治療的前提下,禁止醫生濫用藥、濫檢查。另一方面,積極調整醫療結構,采取有效措施,想方設法降低醫療費用。嚴格合理用藥,注意單病種費用,一次性材料的使用,同時加快病床周轉,他所負責的科室各項費用一直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切實減輕了群眾的負擔。
從醫幾十年,記不清搶救了多少危重病人,處理了多少緊急病情,婉拒了多少紅包禮品,鄧星強始終以醫者特有的“仁”心善待每一位患兒,始終珍惜和維護著醫生這個高尚的職業,如一彎清泉,在實踐理想的征途中,為醫患之間注入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