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礦總院頻道:膽囊息肉大多數沒有癥狀,85%是通過例行體檢才發現的。現代人本來就怕查出點什么問題,一旦查出有膽囊息肉就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那是因為人們對膽囊息肉的不了解而無端地害怕。
膽囊息肉為何會讓人覺得如此可怕呢?我們平時總會聽到:“你的息肉有一厘米了,趕快切掉膽囊吧,要不會癌變的!”;我們再看看網絡查詢到的一些信息:“膽囊息肉平均癌變率由1~2%提升到8~12%,成為現代都市的一大殺手。”;還有諸如“膽囊息肉具備潛在攻擊性強,癌變率高的特點”等。對于一個剛查出有膽囊息肉的人,當他聽到這些、查詢到這些、看到這些時,他能不害怕嗎?以上所說就完全不對嗎?當然不是,膽囊息肉的相關知識中確實包含有這些。但我們不能一葉障目。作為患者,要主動的較全面的了解膽囊息肉(但信息量太多,復雜,斟酌誰是誰非確實不容易!)。其實,膽囊息肉本身并沒有太多的癥狀,而能癌變的息肉并不太多,如果不會癌變,它應該算不上是什么疾病。這樣大家是不是覺得膽囊息肉并不可怕嗎?關鍵是哪些息肉會癌變。下面小編就根據病人最為關注的熱點來介紹。
1、膽囊息肉究竟是不是一種疾病?
息肉就是贅生物,通俗的講息肉就是多余的不應該存在的東西。膽囊壁向膽囊腔內生長的多余的不應該存在的東西,我們就稱之為膽囊息肉也稱為膽囊隆起樣病變,是一種常見的膽囊良性疾病。文獻報道其發病率為3%~6% ,膽囊息肉絕大多數沒有任何癥狀,85%是通過例行體檢中超聲發現。膽囊息肉類似于皮膚上的贅生物,俗稱“瘊子”,只是它不在皮膚上而在膽囊粘膜上。膽囊息肉即沒有癥狀又不會影響膽囊的功能,如果它不會癌變,那么它嚴格的來說,它算不上是一種真正的疾病。
2、什么樣的膽囊息肉要手術呢?
膽囊息肉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它癌變了再做手術呢?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首先要理解膽囊息肉的臨床分類與治療對策。臨床上所謂膽囊息肉或者膽囊隆起樣病變實為一組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狀態的膽囊疾病。目前通用的病理分類是分為非腫瘤性病變(假性息肉)與腫瘤性病變(真性息肉)兩大類。膽囊息肉的臨床分類如下:
第一類:膽固醇性息肉(占50%)。又稱它為假性息肉。迄今未發現有癌變的報導。它外觀呈桑葚狀,脆而易碎,蒂細如棉線,極易脫落,多在10mm以內,以多發為主,位于膽囊體部。大多數膽固醇性息肉病人沒有癥狀或者癥狀輕微,而膽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復查,觀察其大小變化。如果有明顯癥狀或者短期內增大明顯時才考慮手術治療。對于膽囊功能良好且膽囊沒有急慢性炎癥的可以首選膽道鏡、腹腔鏡聯合膽囊內鏡檢查、活檢及治療(又稱之為“腹腔鏡膽道鏡聯合保膽息肉摘除活檢術”),如果膽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癥者可首選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第二類:良性非膽固醇性息肉(占40%)。又稱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膽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認的癌前病變,癌變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癥也有潛在癌變危險。因此,這類病變應該行預防性膽囊切除,首選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第三類:息肉型早期膽囊癌(約占10%)。目前對于混雜在膽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膽囊癌主要靠B超來偵別。必要時加作增強CT。癌性息肉的B超特征為:大于10mm(88%);單發(82%);多位于膽囊頸部(70%);約有50%伴有膽囊結石;病變回聲強度以中低回聲為主。一旦懷疑此類病變時應限期行根治性膽囊切除。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理解:膽囊息肉有真假之分。假性息肉是不會癌變的,可以觀察;而真性息肉有癌變的可能性,建議行預防性將膽囊切除,這樣就可以減少膽囊癌的發生。如何判斷息肉的真假就尤為重要了。
3、膽囊息肉中有多少可以癌變呢?
據統計:如此眾多的膽囊息肉中也只有12%可以癌變。鑒于目前膽囊癌的手術療效較好的也只局限于膽囊粘膜的早期癌,而膽囊癌的總體療效極差,它對放療、化療均不敏感。所以膽囊癌在目前醫學界仍是一個很棘手的疾病,唯一提高治療效果的方法就是早期發現,早期切除膽囊。這就要求醫生對如此眾多的膽囊息肉病人做出比較正確客觀的判斷--即可以早期發現膽囊癌,又可以避免大量的不必要膽囊切除。盡最大可能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膽囊。息肉有可能癌變就是膽囊息肉最為可怕之處。醫生也認為:膽囊息肉樣病變仍然是一種癌前疾病,應定期B超復查,動態觀察息肉大小形態的變化。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據國內健康查體統計表明:正常人群中有5%的膽囊息肉檢出率。也就是說在各個單位組織的例行身體檢查中有5%的人能可能會查出膽囊息肉。
4、有沒有什么辦法來偵別可以癌變的息肉呢?
從上述膽囊息肉的臨床分類和不同類型的膽囊息肉的治療方法中,我們不難看出:膽囊息肉有真假之分,治療上可以簡單地說“膽囊假性息肉可以保留膽囊,而真性息肉要預防性切除膽囊,息肉樣癌要行膽囊根治性切除。”然而,目前的醫學檢查不能準確確定息肉的性質,故將懷疑真性息肉的膽囊一律切除,做以絕后患。這樣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半數以上的膽囊被冤枉切除。也許有人會問:有沒有不手術就能知道膽囊息肉的真假?能不能將膽囊內的息肉取出來然后再將膽囊縫上?我們都知道,腫瘤的性質其最高診斷依據是組織學診斷(也叫病理診斷)。臨床上經常有通過經皮穿刺或內鏡活檢等手段取得活體組織,然而,膽囊是一個儲存膽汁的盲袋狀空腔器官,它沒有自然腔首來供內鏡進入,也無法經皮穿刺,所以我們無法取到組織。而各種檢查手段均只能對息肉外形進行描述,而這些外形描述僅只能作為參考,無法指導臨床。所以,不想通過手術就能獲得膽囊息肉的性質就成為不可能的事。
如果將在建議切除膽囊的這部分病人,在手術中取到息肉的組織,并進行快速冰凍活檢,最后依據組織學結果,對假性息肉的膽囊給予保留,真性息肉的膽囊酌情給予預防性切除。這樣即能保留部分有功能的膽囊,又切除有癌變傾向的膽囊,實為一種嚴謹的態度下獲得的新的治療方法。目前醫療水平能否達到這種設想呢?答案是肯定的,確實有這樣的方法,我們稱之為“腹腔鏡膽道鏡聯合保膽息肉摘除活檢術”。它是通過腹腔鏡來了解腹腔內情況及膽囊的外觀,初步判斷膽囊是否正常及腹腔內是否有癌的病灶,然后在腹腔鏡直視下將膽囊底部夾住并將其拖出一小部分到腹壁切口外,再將膽囊底部切開一個很小的口,通過這個口我們再用膽道鏡觀察膽囊腔內的情況,包括膽囊粘膜是否有膽固醇沉積、息肉的外觀數目、膽汁是否清亮、膽囊管開口是否通暢等,最后通過膽道鏡用活檢鉗將息肉一一夾取,取出的息肉進行術中快速冰凍切片活檢,如果快速冰凍切片活檢報告為屬于膽固醇性等良性息肉,那我們就盡力取凈膽囊內息肉后再將膽囊小口縫合。膽囊就這樣保留在你的身體里了。此手術技術相當成熟,很少有嚴重的并發癥。但目前醫學界對此手術也有爭議,其原因就是此手術不能改變膽囊的內環境,息肉的復發將是不可能避免的。所以,當你有膽囊息肉時,在就診的時候醫生會給出不同的建議意見。這一點,希望大家能理解。
5、膽囊的良性疾病保留膽囊是否有必要?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孝道的民族。《孝經》第一章就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傳統文化要求中國人保持完整的身體,這是孝道的開始。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這么多的膽囊結石和膽囊息肉的病人有著強烈的保留膽囊的愿望,甚至喊出“誓與膽共存亡”的心聲。此舉并非愚昧。從現代醫學生理上來講,也是有很強的理論依據的。只可惜現代西醫在膽囊切除術誕生的120余年里,一直沒能找到替代膽囊切除的更好方法。因此,在上個世紀里,中國人一直在忍受著不得以毀傷源于父母的身體。當然,單純從傳統文化方面來說保留膽囊的意義是有點偏頗。但病人有強烈的保留膽的要求是可以從文化中尋求到根源的。目前我們能夠通過膽道鏡來觀察膽囊內息肉的外觀,對真假息肉進行準確判斷。并可以將息肉取出做快速切片活檢,最終根據病理結果來決定膽囊的去留。如此,我們能夠做到保留假性息肉的膽囊,去除真性息肉的膽囊,即能解除膽囊癌的后顧之憂,又能保留正常的膽囊。這樣在不增加病人痛苦和費用的情況下,極大可能保留了一部膽囊,這也是人類人文醫學的具體表現。所以,適當保留膽囊還是很有必要的。
綜上所述,膽囊息肉確實并不可怕,一味地擔憂肯定是自找煩惱,將息肉任其不管肯定也不正確。只有科學客觀地待膽囊息肉,才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