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資訊:“我胃部有點疼,吐酸水,還有飽脹感。您給看看,我這是怎么了?”日前,在徐州市中醫院名醫堂羅玉國教授診室,前來把脈問診、求醫問藥的群眾絡繹不絕。“秋季細菌滋生,冬季寒冷。現在正是秋冬季節交替的時候,人們的消化系統很容易出現功能失調的狀況,消化系統疾病也容易復發。”羅玉國教授說。
羅玉國教授,2000年從徐州市中醫院醫療質量檢查辦公室主任崗位上退休后,就在名醫堂為群眾服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養生知識的普及,中醫調理被越來越重視。最近幾年,年輕人看中醫的也在增多,特別是今年5月以來,來名醫堂就診的明顯比以前多了起來。這主要是人們看到了中醫的好處,個體體質差異比較大,中醫針對每個病人的體質進行調理,避免了一些西藥‘對誰都適用’針對性不強的缺點,對癥治療效果比較好。”羅玉國教授說,“我今年80歲了,還能為慕名而來的群眾看病,我感覺很知足、很充實,很慶幸當初選擇了中醫作為一生的堅守。”
師從“中醫泰斗”董建華院士
“從事西醫內科的父親讓我學中醫”,“文革”前最后一屆畢業的大學生
羅玉國教授1940年出生,他說自己是地道的徐州人,“我們家原來住在文亭街二眼井南巷,弟兄3個,我是老大,小學是在老中樞街小學上的。1960年考大學的時候,在徐州市立一院從事西醫內科的父親建議我選擇南京中醫學院,父親這個刻意而為的建議成為我從事中醫事業的起點。高中畢業那年我20歲,對未來的職業選擇,其實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現在想父親對我職業的安排,應該有兩層意思,一是子承父業,治病救人;二是父親和家人認為中醫的辨證施治和調理對內科疾病的治療效果不錯,方便、實用,花錢少,能隨時隨地為群眾把脈,可以讓更多人受益。等我大學畢業成為一名中醫內科醫生,更感覺到父親的建議是對的。”羅玉國教授說,“我們那時候的學制是6年,1966年畢業的時候,正趕上‘文革’開始,推遲分配一年。1967年學校分配我到山西省太行山邊上的晉中專區晉陽縣人民醫院工作,晉中專區也就是現在的晉中市,在那里認認真真地工作了兩年后,調回徐州市中醫院,到現在我從事中醫工作54年了,算是把一生都獻給了中醫。”
羅玉國1995年晉升主任中醫師,1997年被評為首批徐州市名中醫,2002年7月評為江蘇省名中醫,“我干了8年行政和醫療管理工作,徐州市中醫院上世紀九十年代創建三級甲等中醫院的時候,我是創建辦公室主任,見證了中醫院的發展。”
“祖國醫學博大精深,你要不斷地學習、研修,就是在我從事行政和醫療管理工作時,也正常上門診、看病、會診。名中醫評審,要看你的資歷、學術論文、門診量和社會影響,不學習、不進步,肯定是不行的。”羅玉國教授說,在他的進修學習經歷中,“中醫泰斗”董建華院士對他的影響最大。“1982年我到中國中醫研究院東直門醫院心血管研究所進修,進修了心內科和消化內科兩個科,帶教老師是董建華院士和王永炎院士,當時都是很有名的中醫大家,他們給我們上課,帶我們查房,學到了真經。”“董建華老師是上海青浦人,是舊社會過來的身懷絕技的中醫內科名家,東直門醫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精通中醫內、婦、兒科,畢生研究脾胃病的辨證論治,尤其擅長治療溫熱病、脾胃病,在數十年的臨床經驗中積累了治療胃病的處方——‘胃蘇飲’,造福很多患者。1983年,董建華老師還首次在全國人大會上呼吁出臺中醫藥法。當代名醫王永炎院士是中醫內科學、神經內科學專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醫藥防治中風病與腦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從小耳濡目染,6年的中醫學院專業學習,加上不斷從中醫經典、名家驗方中廣泛汲取營養,讓羅玉國對內科疾病的中醫辨證治療有了更深的理解,為創新療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純粹運用中醫方法辨證施治
勤于研究和探索,“金貝排石方”“益肝靈”解除患者病痛
從醫54年來,羅玉國教授在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上勤于研究與探索,對治療心腦血管及消化系統疾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是對心臟病、高血壓病、乙肝、膽囊炎及結石等內科雜病的治療“手法”獨到。
“群眾為什么稱呼你是名老中醫?根本的原因就兩條,一是純粹運用傳統中醫方法辨證施治;二是能用中醫方法治好病,對某些西醫已經束手無策的疾病,你能用中藥調理到理想狀態。”羅玉國教授說,“你比如對泥沙樣膽結石,目前除了傳統中醫調養治療法可以治愈外,沒有更好的方法。我根據中醫典籍、傳統驗方和臨床經驗,總結出了‘金貝排石方’,基礎方由柴胡等十七八味中藥組成,在此基礎上,再根據病人的體質和病情加減。兩到三個療程,每個療程7天,基本上就能把結石排空。物資系統有位40多歲的女病人,用了兩個療程,彩超發現結石全部排空。我們中醫院一位職工,也是兩個療程排空。”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化氣,陰成形’,中醫認為膽結石形成或因肝郁氣滯或因濕熱之邪蘊蒸肝膽,導致膽囊和膽道運動能力減弱,膽汁排泄不暢形成結石,屬中醫‘膽脹’、‘脅痛’范疇。治療上就要疏泄肝膽,逐熱排石,‘金貝排石方’遵循的就是這個原理。”羅玉國教授說,結石的形成往往是日積月累的結果,除了生活在炎熱地區、運動過少、患有某些疾病等因素外,不良飲食習慣也是重要成因之一,“司機、廚師等為什么患膽結石的多,他們喝水少,汗液排泄多,尿量少,容易得病。”
肝是人體非常重要的臟器之一,具有調節蛋白質、糖、脂肪代謝,生成、排泄膽汁,幫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解毒,凝血,調節血容量、水、電解質等功能。中醫認為,肝是藏血之臟,既能貯藏血液,又能調節血量,與人體的活力密不可分;肝同時影響脾胃運化,如果肝有病證,脾胃功能也會失調。肝主情志,如果生氣、憤怒就會引起肝氣郁結、肝陽上亢等,這也就是為什么肝病患者容易激動、心情郁悶、脾氣較大的原因。在治療肝病上,羅玉國教授在前人經驗和驗方的基礎上整理出了“益肝靈”,為很多肝病患者解除了病痛。“從中醫講,肝病、肝炎可以分為5個類型:肝膽濕熱型、肝郁脾虛型、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和肝郁血瘀型,我的‘益肝靈’也有5個型號,分別針對5種肝炎、肝病類型。基礎方有十幾味中藥,根據不同的病人和病程,進行配伍和加減。對于病毒性肝炎,我有兩個抗乙肝病毒驗方,抗病毒1號針對肝功能比較差、病毒量比較高的急性肝炎,抗病毒2號針對慢性乙肝病人,現在用的比較多的是抗病毒2號。中醫治療肝病,主要是保肝,抑制病毒,提高人體免疫力。我有位病人是睢寧人,20多歲,在上海打工,原來病毒量比較多,用了我的藥方兩年時間,病毒量下來了,他父親每個月都過來買藥給他寄到上海去。”
養脾胃,首先要調理好心情
“情志傷胃”,“脾胃是有‘感情’的,胃病患者七成跟情緒有關”
“我今年86了,前列腺炎,小便多,兩個腎囊腫,十幾年了,一吃中藥就好了,不吃就犯病,你再給我開幾服藥”;“我今天早上量的血壓,高壓160,低壓109,吃西藥處理一直不好。我42歲了,還有脂肪肝,沒辦法,得應酬,您看看怎么調理一下?”記者日前在徐州市中醫院名醫堂羅玉國診室看到前來把脈問診、求醫問藥的群眾絡繹不絕。
“把舌頭伸出來,我看看。”唐先生是羅玉國教授的老病號,“我糖尿病5、6年了,今天早上空腹血糖13個多,我太胖了。”“你這個是偏陽虛,不能喝酒,可以多喝水。我給你改一改處方。”羅玉國教授和氣地說。
等到唐先生離開診室,記者問“現在來看中醫的年輕人多嗎?”“人們的健康養生意識越來越高,中醫調理越來越受重視,尤其是中年人,門診占比越來越大。年輕人這幾年也多了一些,但總體來說,還是中老年人多一點,這和中老年人更關注身體的變化,也更有時間調理有關系。”羅玉國教授說,“很多年輕人不注意身體,道理也懂,就是管不住自己。你像剛剛有位年輕人,家里也有從事中醫的,但一到酒桌上就忘記了醫生的囑咐。年輕人中,胃腸道疾病、肝膽脾疾病占了很大一部分,很多人消化不良,有胃炎、胃潰瘍。”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熱衷于養生。羅玉國教授說:“其實,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個好的生活方式。中醫理論認為脾主運化,是‘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是人體健康的保證。生活方式不科學,對脾胃造成傷害,脾胃功能不好,身體就會出現營養不良、氣血不和,導致臉色差、身體差、皮膚差。”
羅玉國教授提醒,要健脾養胃先養心情,脾胃是有“感情”的,人們常說的“情志養生”,其實就是養脾胃。“我們平時常有這樣的體會:心情抑郁、情緒低落時,會茶飯不思,而放松的環境和愉快的心情則會使你胃口大開。在胃病患者中約七成跟情緒有關,而胃功能失調者,患抑郁癥等情緒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3到4倍,甚至更多。中醫學很早就意識到‘情志傷胃’,所以古代先賢對于胃病的治療多是強調‘調節情緒’。所以養脾胃,首先先要調理好我們的心情。同時,注意飲食,加強鍛煉,‘吃嘛嘛香’才是健康的基礎。”
2000年,羅玉國教授退休后,一直在徐州市中醫院名醫堂為群眾服務,至今已整整20年。許多患者留言說“中醫的好處看得見”,“羅醫生的人品和醫術我們信得過。”“我今年80歲了,還能為慕名而來的群眾看病,我很滿足。現在中醫越來越受到群眾的歡迎,只要還能走得動,我就要繼續為患者服務,普及中醫知識,為‘健康中國’戰略做出自己的點滴貢獻。”羅玉國教授說。
名醫名片
羅玉國,主任中醫師,教授,首批徐州市名中醫,江蘇省名中醫,“江蘇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
1966年畢業于南京中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主修中醫醫療專業,學制六年。1982年進修于中國中醫研究院東直門醫院心血管研究所,歷任徐州市中醫學會理事、徐州市科技評審委員會委員等職。從事中醫內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54年,醫風嚴謹、樸實,中醫功底深厚,兼采西醫之長,中西結合療效顯著,對心腦血管和消化系統疾病診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消化疾病、肝膽疾病的中醫辨證治療,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脂肪肝、肝癌、膽結石、膽囊炎及胃炎、胃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在徐州及周邊地區有很好的口碑。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