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專家訪談:趙德光,徐州市中醫院腎病風濕免疫科主任中醫師,教授,江蘇省名中醫,“江蘇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從事中醫臨床和教學53年,曾任市中醫院內科主任、業務副院長等職。醫風仁樸,傳統中醫知識深厚,兼通西醫,治學主張融會中、西醫學術,兼取各科、眾家之長,專攻泌尿、風濕、內分泌科,尤對各種原、繼發腎小球疾病、腎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尿路結石、風濕病、糖尿病及甲狀腺疾病等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見解獨到,療效突出。
趙德光教授給記者留下的印象是平和而樸實:問診像是和患者拉家常,耐心、細致;微笑著傾聽每一位患者“事無巨細”的訴說,沒有一絲不耐煩。“一上門診就是一整天,77歲了,趙老師還是保持著不送走最后一位患者不下班的習慣。”趙德光教授帶教的學生說。
與趙德光教授交談,他的話語中沒有一句空話,樸實而平和,這就是中醫的品格!
談理想
“從小就樹立理想(當醫生),從醫53年了,治好了一些病人,減輕了許多病人的痛苦,這是每個醫生都應該做到的,并不值得宣揚。也由于病癥不同,疾病程度不同,也有一些療效不佳,作為醫生常會感到愧疚!”
在采訪趙德光教授前,記者照例在網絡上搜集患者對趙德光教授的評價,看到了如下表述:“尊敬的趙教授:你好,我是山東棗莊的一位患者,有慢性腎病數十年了,深感痛苦,四處求醫,自從在您的精心診斷用藥下,病情好轉明顯,自感甚佳,在此向你表示真誠的謝意……”;“效果很好!很能體諒病人的心情。這位大夫對病人很負責,很認真。”患者對趙教授問診的態度和療效都很滿意。
對于患者的評價,趙德光教授說:“我從事臨床工作53年了,側重于腎臟、風濕類疾病的研究和治療也有幾十年了,治好了一些這方面的病人,成功減輕了許多病人的痛苦,這是每個醫生都應該做到的,并不值得宣揚。由于每個病人的病癥不同,疾病的嚴重程度不同,特別是有一些腎病病人大老遠地找到我時,已經有點'病入膏肓'了,療效不佳,作為醫生我常會感到愧疚!”趙德光教授說這話時,記者感受到了他的真情實意。
說起自己從事中醫的“機緣”,趙德光教授說:“上世紀50年代初的小學教育也是教育學生從小就樹立理想的,我的祖父祖母都是民國時期的老中醫,受家庭的影響,我想長大了也當醫生。現在想起來,當時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一次我在小學課堂上聽老師說我國有中醫和西醫兩種醫學,看病都有療效,各有道理,但由于雙方的醫理不同,常常發生爭執。我當時想我將來如果從醫,就把兩種醫學結合起來,豈不更好?參加工作進入醫學界后,才知道這事不太容易,需要有多方面的大學問,絕不簡單。不過目標是對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現在我們中醫院注重中西醫結合已經是一個良好的傳統。”
“小學時就有當醫生的理想”,如果是年輕人,說這話也許還有點玩笑的意思,但對于一位77歲的名中醫,至今不忘初心,給我們的就只有感佩——感動和欽佩。
“我1964年參加工作,那年我24歲。1990至2001年做業務副院長,2001年退休至今一直在中醫院名醫堂門診看病。2016年,成為'江蘇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
談老師
“1983年我參加全國內科師資班學習時,師從廣州中醫藥大學(原廣州中醫學院)'國醫大師'鄧鐵濤。鄧鐵濤老師從不輕看中醫,他提出'鐵桿中醫'的思想意義深遠。鄧教授的突出學術成就和堅守中醫的精神影響了我,增強了我不斷鉆研祖國醫學的勁頭。”
趙德光教授說在他的從醫生涯中,祖父祖母對他的影響很大,“從小耳濡目染,看著祖父祖母開方看病,有時候也跟著抄方子,對家里的中醫書籍也看了一些。直到現在,我有時候還根據祖父祖母的教誨,結合病人的病情,對有些古方創新性地應用,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在我的老師中,要說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國醫大師'鄧鐵濤老師。1983年,為了提高中醫內科診療水平,國家在廣州中醫學院舉辦全國內科師資班。因為我有中醫高等學校文憑,又有19年的臨床經驗,被挑選參加了這個培訓班。”趙德光教授說,“鄧鐵濤教授當時是我們的班主任。聽鄧老講課之外,我還跟隨他臨床看病,聆教甚多。我感到鄧老值得欽佩之處甚多,首先是他對祖國醫學的堅守和發揚,他身體力行,在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方面有很多建樹,看病療效卓越,治好的疑難雜癥多不勝舉。他從不輕看中醫,他提出“鐵桿中醫”的思想教誨,意義深遠。”
鄧鐵濤,中醫學家,廣東開平人,1916年11月出生,1937年9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2009年7月,93歲的鄧鐵濤教授被評定為“國醫大師”。“鄧老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主張'傷寒''溫病'統一辨證論治,擅于運用中醫脾胃學說論治疑難雜癥。"趙德光教授說,“鐵桿中醫”是鄧鐵濤先生首先提出來的,之后便被中醫界廣泛引用,"'鐵桿中醫'的本質意義就是要中醫人堅定中醫信念,堅持走中醫自己的道路。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文化自信'的要求不謀而合。”
“鄧老師如今已是百歲高齡,他的突出學術成就和堅守中醫的精神一直影響著我,增強了我不斷鉆研祖國醫學的勁頭。”趙德光教授說,“我現在是'江蘇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我也教育我的學生要有'鐵桿中醫'的氣質,堅定中醫自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為病人解除痛苦,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
談創新
“腎功能衰退、風濕病、甲狀腺疾病等病因非常復雜,與免疫力紊亂關系甚大。中醫認為疾病的產生與全身組織器官,與自然環境都有關,調整好這些關系,加上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醫療經驗,就會顯示出特色,收到較好的效果。”
“我很贊同鄧鐵濤老師的'鐵桿中醫'理念。中醫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在堅守的同時,努力去發展創新。科學技術進步很快,中醫不可能置身事外,同時人們對中醫需求的數量和質量也在發生改變,中醫治療要更規范,療效更確切,這都需要不斷創新。”趙德光教授說,“你比如我們中醫院腎病風濕科,是江蘇省重點專科,建立了風濕免疫學實驗室,充分發揚中醫和西醫兩種醫療體系的優勢,開發了多種中藥制劑,診治腎病綜合征、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泌尿系感染等疾病和疑難雜癥,取得了滿意的療效。西醫診療及時、準確、規范;中醫診療則充分體現辨證論治思想,將中醫特色轉化為技術優勢,構建起中醫個體化診療體系。”
11月1日下午,在趙德光教授的門診,記者碰到了79歲的張先生,“我1938年出生,地道徐州人,10年前得了腎功能障礙,在綜合醫院住院治療后,病情得到控制,西醫說此病是慢性病,并且不可逆轉,隨著年齡的增加病情會變得嚴重。2008年5月開始,找趙德光教授給我看病,先服用了一年中藥,病情穩定后改用中成藥,每兩周來一次,10年內沒有復發過,病情也沒有加深和惡化。到明年5月就整整10年了。”張先生說。
“腎臟病、風濕病、甲狀腺病的病因都非常復雜,與免疫力紊亂關系甚大,中醫很早就有記載。中醫在這類慢性病治療上有優勢,因為中醫的特點之一是整體觀念,認為疾病的產生與全身組織器官,與自然環境都有關,調整好這些關系,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趙德光教授說。
在對傳統中醫的繼承發揚上,趙德光教授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本著“辨證論治”、“治病求本”、“標本兼治”、“扶正祛邪”的原則,參與了許多中醫制劑的研發,特別是他研發的“腎安平”方,利用黃芪、丹參、靈芝、白術、柴胡、生薏仁等,用水煎服,益腎扶正,活血化瘀,化濕排毒,通絡復康,維護和改善腎功能,主治慢性腎炎及慢性腎功能不全,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成為業內“名醫名方”,改善了許多患者的生活質量。
談患者
“好的醫生要學會傾聽,老年人和我一樣的年紀,心理寂寞,一有病就害怕,和他們多說說話,多開導一點,是我們的工作。老人們到名醫堂來一次不容易,特別是一些專程從縣區和周邊地區來的患者,還得投親奔友的。”
“我給你開點藥調理一下,以前熬過中藥嗎?”“你別給我開湯劑,我不喜歡熬中藥的味。”“好的,我給你開點顆粒劑,稍微貴一點。你沒有大礙,我認為有希望好。”在趙德光教授診室,有一位王阿姨坐在趙德光教授面前述說她身體一直很好,從來不感冒,“我鍛煉,也不怕冷也不怕熱……有時候腿腫,過一段又不腫……”,“那還是脾虛。”趙德光教授仔細聽著王阿姨的敘述。等到把全身上下問了一遍,王阿姨才起身對排在身后的祖孫三人說,“他看病可好了,脾腎不好就找他,他以前是業務副院長。”接下來的小患者才6個月,“出生后腸胃就不好,每天晚上吃兩次奶粉,也不缺鈣,就是不長肉,身上有濕疹……”幼兒的媽媽說。“沒有大問題,調理一下就行。”趙德光教授安慰。
送走最后一位患者后,記者發現趙德光教授的桌子上多了一幅錦旗,上面寫著“除病痛醫術高超,保健康醫德高尚”。“管道小區的劉女士剛剛送來的。她去年年底發現有慢性腎炎,病情比較嚴重,水腫現象非常明顯,我給開的中藥,現在各項指標都恢復正常了。醫院不讓弄這些(送錦旗),勸不住。”
提起剛才王阿姨沒完沒了的問診,趙德光教授說:“醫學界有句話說'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我們不能打包票說病一定都能治好,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急不得,得病不是一天兩天,治療也不可能立竿見影。做醫生就要善良,要學會傾聽,特別是一些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和我一樣的年紀,有病了,就容易胡思亂想,心里害怕,我能理解他們,老人們到名醫堂一次也不容易,能多開導就盡量多開導。”
談中醫
“中醫講究'順時養生'。今年的諾貝爾獎是'控制晝夜定律的分子機制'研究,通俗說就是'生物鐘'。這個早在中醫古典醫籍《內經》中就有專章論述。
去年,趙德光教授被評為“江蘇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從醫50多年,你對中醫與群眾生活的結合趨勢怎么看?”記者問。“我剛才講過風濕免疫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事實上,我國現在單純的中醫或西醫是不存在的,從國家對醫藥院校的課程設置上就能看出來,中醫院校有一定比例的西醫藥課程,西醫院校也設有一定比例的中醫藥課程。這種統籌安排是以實際需要出發的,切合國情,切合科學。有水平的西醫并不排斥中醫,常運用中醫科學,高級西醫更是如此,這從他們的臨床用藥和醫學著作中就能看出來。說中藥都有毒就失于淺薄。”趙德光教授說。
中醫強調“天人合一”,體現了中華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學智慧。“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黃帝內經》),中醫養生“治未病”的觀念正在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近年來,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對健康更加注意了,這方面中醫有很多寶貴的知識遺傳下來。中醫注重適應自然,講究'順時養生',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養生方法。前面說今年的生理學和醫學諾貝爾獎是'控制晝夜定律的分子機制'研究,通俗來說就是“生物鐘”。這個內容早在我國兩千多年以前的中醫醫學寶典《黃帝內經》中就有專章論述,叫'五運六氣'和'攝生'。”趙德光教授說,所謂“控制晝夜節律分子機制”,就是在分子層面上解答“生物鐘”:晝夜節律機制是怎樣的,人們何時睡覺何時醒來,如何讓生理節律和日升日落同步。
當前,我國慢性病、代謝性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普通百姓缺乏相應的健康知識是重要原因。慢性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們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引起的,“比如,由于營養過剩會引起肥胖、血尿酸過高、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腎臟損害等等,這些病已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另外,環境污染,生活失序與慢性病的增多也有關系。所以,提高衛生常識,調整好生活等等都是很需要的。”趙德光教授說。中醫一直強調生活方式和健康有著密切關系,主張以養生為要務,認為可以通過情志調攝、勞逸結合、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方式,達到保健和防病作用。這些理念、理論、方法和技術,至今仍在服務人民群眾,增強健康福祉。“祖國醫學是一座偉大的寶庫,隨著'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推進,中醫藥發展迎來了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相信隨著衛生知識和健康保健意識的普及,無論老年、中年還是年輕人,對祖國醫學的認同都會越來越高的。”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