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濟濟的骨脊柱科

馬超(右一)手術中

下午4:30的診室,患者依舊絡繹不絕
全程導醫網 徐州名醫訪談:三國時期有個馬超,武藝過人,勇猛蓋世。
今天要介紹的這個馬超,同樣技術過人,大膽創新,在蘇北骨科診療領域一馬當先。
有人叫他“蘇北第一刀”。其實何止在蘇北,以他逾萬臺的手術量來說,在江蘇省骨科領域恐怕都鮮有人能出其右。馬超對待醫學的態度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凡事“超”人一步,敢創新、敢挑戰、敢跨越,他第一個在蘇北開展了微創脊柱外科手術,第一個在省內開展了干細胞生物治療技術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他也是“放射性碘125粒子內照射聯合高粘度骨水泥”技術在國際醫學界的第一個成功實施者。
這么多的第一,他是如何做到的?走近馬超,品讀這位視醫學如生命的醫者靈魂,讓我們一起尋找答案。
一萬多臺手術量,他是怎么完成的?
單從馬超的日程表上來看,他的工作強度有些“驚人”——每個周除了周一全天坐診,周二到周六都是他的手術日,平均每天6臺手術,而周日他通常是在各種醫學會議中度過的。
這樣的工作狀態他已維持了超過10年,粗略一算,他的手術量已經超過一萬臺。這個數字,省內能與他媲美的人恐怕不多。
作為骨脊柱關節診療中心主任,馬超對多種脊柱外科疑難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豐富的經驗,主攻脊柱脊髓疾病的診治,擅長上頸椎不穩手術治療、脊柱側彎的矯正、腰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疾患、脊柱的外傷骨、脊柱韌帶骨化癥、椎管內腫瘤等各類疑難重癥。
由于技術好、口碑好,每天慕名來求醫的患者絡繹不絕。連續手術對醫生的體力和精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一臺耗時3個多小時的大手術做下來,醫生常常會體力透支。但眼見各地患者不遠千里來尋求幫助,有些安徽等地的貧困患者甚至自帶煎餅、干糧,馬超便不由想竭盡全力幫助他們,于是他的手術日程就這樣密密麻麻地排了下去。
6月29日,周一,馬超坐診。暴雨下了一整天,但門診患者仍然多達上百位,和往常一樣,原本5點的下班時間被一直推遲到了將近6點。送走最后一位就診者,馬超開始為第二天的手術做準備,這是他每晚的“必修課”。
“見到你我就放心了。”看見馬超走過來,70歲的黃翠俠露出了笑容。因為嚴重的骨質疏松,家住安徽靈璧縣的黃老腿部出現問題,無法行走,原本她堅決不肯做手術,覺得風險太大,死活不肯在手術協議上簽字,后來聽說馬超主任親自給她做手術,這才同意簽字。
“別緊張,照常吃飯睡覺,明天手術很快就好。如果不手術,你以后都不能走路了。”馬超詢問了黃老今天的基本情況,這樣安慰她。
“嗯,我信你。我得多長時間能走路?”黃老急切地問。
“一個周左右就行。要聽醫生護士的話,好好康復。”
幾個病房轉了一圈,馬超與第二天要手術的6個病人全都交談了幾句,安撫他們的情緒,這才終于結束了一天的工作。
有一個患者要做的手術是腰椎間盤突出的椎間孔鏡微創治療術。從去年開始,市中心醫院骨科在蘇北最早開展此類手術,針對單純椎間盤突出患者,在患者身上切開一個僅8毫米的小切口就能完成手術。相比過去的藥物、牽引、開刀手術等方式,這種“鑰匙孔手術”創傷小、費用低,立竿見影。
今年1月,一位73歲的蔣先生接受了馬超主任實施的“椎間孔鏡下微創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神經根松解術”,這位有著30多年高血壓病史、11年冠心病史及4年糖尿病史、近一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老病號”終于能坐直身子了。
“馬主任的技術在全省領先,所以他的病人基本都是慕名而來的,我們粗略算了一下,大概60%以上的病人都是四處求醫未果最后找到馬主任求助的。馬主任對每個病人也都盡心盡力,手術再多,他都一定力求完美,精益求精。”骨科醫生劉光旺博士告訴記者。
國外醫生都不敢做的手術,他怎么就敢挑戰?
都說“藝高人膽大”,馬超在技術上的不斷超越正源自他的自信和積淀。
骨結核病難治,很多醫生容易誤診,即使診斷出來后,也沒有系統的治療方案。馬超接診的病人多,經過研究整理,他在蘇北最早提出了骨結核病的規范化治療流程——首先進行抗結核治療,對病灶進行引流處理,然后重建脊柱穩定性。
去年初,骨科接診了一位從新沂轉院來的患者老陳。當時老陳已持續低燒數天,但當地醫院的醫生沒有經驗,只給拍了普通的X片,認為他身體沒問題,開了幾副消炎藥,可服藥后老陳病情沒有任何好轉。馬超詢問后發現,老陳最近莫名消瘦,而且每天下午3點開始出汗,低燒不止,根據他的經驗,這些癥狀很有可能是骨結核病引起的。老陳抽血進行了C反應蛋白、血沉以及結核指標檢查后,果然確診為脊柱結核。馬超立即啟動規范化治療方案,用兩周時間控制好他的結核感染,然后為其成功手術,挽救了老陳的身體功能?,F在,老陳已經能夠正常行走,但他在電話中表示自己很“后怕”:“如果不是馬主任及時確診我的病情,只怕就錯過了治療時機了。”
股骨頭壞死,過去的療法通常是關節置換,可一個關節用了5年、10年就得換,每換一次關節對患者來說都是一次生死考驗,有多少人經得起這樣反復的折騰?2014年,馬超帶領團隊在我國率先引進了一種全新的治療方式——“自體骨髓單個核細胞快速富集術的優化及其在早期股骨頭壞死中的應用”,也就是細胞生物治療。一年多來,這項江蘇省科技廳“臨床醫學診療新技術”已為數十位患者治好了股骨頭壞死、骨折不愈合、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植骨融合、脊柱骨折合并截癱、骨腫瘤病灶清除后植骨重建、難愈性創面、關節頑固性疼痛等疾病。
今年初,38歲的豐縣患者因股骨頭壞死就醫,馬超為他實施了干細胞治療。他把這項技術形象的比喻為“種草”——醫生首先要挖掉壞死的骨頭,然后在挖出的“坑”里填上新的骨頭,這一步相當于“填土”;由于填充的骨頭不是自體骨頭,成活率僅40%,因此還要在“坑”里注入干細胞,這就相當于“播種”;從患者骨髓血中提取的干細胞能夠分泌出營養成分,相當于“肥料”,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移植骨頭的成活率可達到70%-80%左右。
在國內率先開展多項技術的馬超,還把視野放到了更廣的國際醫學界。2013年,28歲的小趙就診時發現頸部有一個巨大腫塊,但由于處于高位頸椎的身體中樞地區,手術風險過高,北京、上海、南京的幾家醫院都不敢為他實施手術。見到馬超時,小趙已經快絕望了。考慮到小趙還有漫長的人生路要走,一旦放棄治療將最終癱瘓,馬超決定為他放手一搏。他要做的手術叫做“頸椎后路減壓腫瘤摘除內固定術”,這是一種國際上幾乎沒有人嘗試過的高難度手術。
那場手術做得很艱難。一個橫截面積約7cm×5cm的巨大腫瘤與脊膜緊緊粘連,馬超首先仔細分離了粘連部位,以絲線縫合懸吊腫瘤后將腫瘤完整摘除;隨后,他采用鈦網融合器重建脊柱。三個多小時后,手術最終成功了。小趙如今恢復良好,沒有出現任何并發癥,并已經找到了一份開推土機的工作。
挑戰,意味著機遇,也承擔著風險。在技術創新與突破的道路上,馬超和他的團隊仍在馬不停蹄地奔跑著。
從醫近30年,他如何始終走在學科前沿?
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付出。
1987年從徐州醫學院畢業后,馬超進入市中心醫院骨科工作,此后的28年間,他從未停止過在專業領域的艱苦求索。如果說1993年在天津醫院、1996年在蘇州醫院、2003年在上海長海醫院的3次進修使他開闊了視野,由一個本科畢業生成為產生了區域性影響的年輕的骨科專家;那么,其后的2005年在東南大學附屬醫院學習、在讀研究生,2006年赴瑞士進修學習、2009年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研修以及2010年在韓國延世大學脊柱中心的研修,則為他進一步提升專業學術水平、掌握國際最新骨科發展動態從而走在國內國際骨科醫學前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8年,市中心醫院骨科在蘇北率先實施了三級學科的分組,分為關節、脊柱、創傷、腫瘤及手足顯微5個亞專業學組,馬超擔任脊柱外科主任,次年擔任骨科大主任。如今,忙碌的馬超身兼數職——國際華人脊柱學會理事、中國醫師協會脊柱創傷工作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質疏松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副主委、江蘇省醫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骨質疏松與骨礦物鹽委員、徐州市骨科主任委員、《中國矯形外科雜志》副理事長。但即使到今天,馬超依然堅持著高頻度的學習與交流,幾乎每個周日都在國內外的各種學術論壇或專業會議中度過,以便及時掌握骨科最新進展及國際先進技術。
執著與勤奮,科學與嚴謹,使馬超在骨科的臨床、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碩果壓枝。他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臨床與科研同行,先后在省級和國家級醫學期刊發表20余篇論文,受到專家和同道的關注與好評,其中《RF—II結合單枚融合器治療腰椎滑脫癥》在全國各地推廣。僅過去的兩年時間里,他便率領脊柱外科通過了8項課題的立項,其中兩項國家級課題,兩項省級課題,四項市級課題。
在馬超的帶領下,徐州市中心醫院骨科已發展為徐州市臨床重點???,同時是東南大學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培養點以及徐州市骨科專業委員會主委所在單位,成為淮海經濟區規模最大、技術力量最雄厚的骨病診療中心。在科室65名專業醫師中,現有博士后1名、博士9名、碩士36名,主任醫師9名、副主任醫師12名,人才隊伍建設領航蘇北地區。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