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我的孩子為什么不愿去上學了? 正上初中的孩子,突然不愿意去上學了。無論家人怎么勸說,她就是不愿意去上學。這是怎么回事?
在徐州東方人民醫院,孩子被診斷為患有“抑郁癥”。這一結論讓家人很詫異,這么小的孩子怎么會抑郁呢?
徐州東方人民醫院專家周勤表示,抑郁癥并非成年人才會出現,兒童、青少年也會出現抑郁癥,而且發病率在孩子中呈上升趨勢,值得關注。
無論家人怎么勸說,她就是不愿意去學校
婉婉是一名初三學生,從小學升入重點中學后,很快發現自己學習上吃力,成績在班里居后,漸漸感到壓力非常大,但她自幼便是個上進聽話的孩子,一直非常刻苦努力。她給自己定了目標,暗下決心,一定要趕上來,考上重點高中。
于是她經常夜間熬夜學習,任何打擾她學習的事情她都不予理會,與同學不甚交往,平日休息時間也在家學習,每次考試之前,都感覺特別緊張害怕,擔心自己考不好,考前焦躁難安,失眠,第二天頭暈乏力,渾身難受,但仍繼續看書學習。考試成績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后更加沮喪,整日哀聲嘆氣,上課時注意力不能集中,作業經常完成不了,成績下滑。
婉婉愈發感到痛苦、絕望,反復稱自己無能,與同學關系越來越不融洽,對于別人的主動關心及幫助不能接受。經常頭痛,食欲下降,不愿主動進食,日漸消瘦,最后發展到拒絕上學,要求在家里學習,有自傷行為,曾劃傷自己的手臂,家人擔心她有心理問題,帶她到徐州東方人民醫院求診。
孩子患上了抑郁癥
東方人民醫院兒少康復中心周勤主任接診后發現,婉婉乖巧善良,好勝心較強。經過仔細與婉婉父母溝通,周主任得知,婉婉自幼生長發育正常,父母對其要求較高,小學學習成績很好,老師對其評價也很高。婉婉自升初中后發現自己的學習成績不理想,達不到自己定的目標,于是夜以繼日的奮斗,希望不負眾望。因沒有適宜的學習計劃,不會勞逸結合,漸漸出現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如睡眠減少、食欲下降及注意力下降等),家人沒有重視,對其要求仍高,有時會指責她的“不爭氣”,漸漸的發展到無愉悅感,興趣下降,焦躁、易怒,拒絕上學,回避社交,有自傷行為,經對婉婉全面檢查,周勤主任確診婉婉患了“抑郁癥”。
周勤主任介紹說,拒絕上學不是一個明確的疾病單元。沒有明確的劃分為心理疾病或其他各大診斷分類。拒絕上學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兒童和青少年表現出多種多樣的臨床癥狀。拒絕上學的定義:兒童青少年由于情緒障礙,特別是焦慮、恐懼和抑郁導致上學發生困難,并出現回避上學的一種心理疾病。拒絕上學合并的情緒障礙包括:分離焦慮,焦慮癥,抑郁癥,心境障礙,對立違抗障礙,行為紊亂,適應失調,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破壞性行為障礙,學習障礙等。
父母通常知道兒童不上學的情況,兒童試圖說服父母允許其待在家中。沒有明顯的反社會行為或品行障礙,兒童有學習的意愿并愿意在家完成功課,患者個人和家庭功能受到損害。
據介紹,易患此類疾病的兒童少年的性格特點:膽小、敏感、易感素質、行為退縮,過分拘謹、喜好他人表揚、任性、不善交友,固執等;對自身和環境評價過分敏感,過分在乎自我形象和自我感受,無意識夸大對學校或環境的不良感受與評價;兒童遭受學業失敗或人際危機時,會引起強烈的焦慮與恐懼,怕再度遭受失敗而拒絕上學;青春期兒童的“自我意識”,產生不符實際的自我認識和對事物的錯誤認知。
周勤提示說,“拒絕上學”的背后可能是心理精神疾病在作祟,要經過系統詳盡的評估,方能明確診斷,對癥治療。
兒童、青少年也會出現抑郁癥
周勤主任表示,兒童、青少年抑郁癥的發病率在不斷提高,大約有4%-8%的兒童、青少年受到抑郁癥的困擾,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社會功能、學習成績等各個方面。兒童、青少年抑郁癥的識別率低,診斷難度大,臨床表現有其特點:(1)情緒波動大,與成人不同,體重減輕、食欲下降、睡眠障礙、自卑自罪有時不常見,但其激惹、發脾氣、離家出走、學習成績下降和拒絕上學卻十分常見。(2)不同的年齡段各有特點:高中學生更多出現易激惹、學習成績下降、行為改變、食欲改變和拒絕上學。
對于兒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癥,周勤主任表示,確診需要滿足以下幾點:
1、癥狀標準:典型癥狀為心境低落、興趣和愉悅感喪失、精力不濟或疲勞感。常見癥狀有注意力降低、自我評價降低、自罪觀念和無價值感、悲觀、自傷或自殺觀念/行為、睡眠障礙、食欲下降。
2、嚴重程度:社會功能嚴重受損。
3、病程標準:大于等于2周。
4、排除標準:排除其他精神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當兒童或者青少年出現抑郁癥狀時,未必就是抑郁癥,有些心理異常的癥狀容易與抑郁癥相混淆,有時會引起誤診。這些情形包括:
神經衰弱:輕度情緒抑郁常以頭暈、頭痛、無力和失眠等主訴,易誤診為神經衰弱。后者情感以焦慮、脆弱為主,自知力良好,癥狀波動性大,求治心切,病前往往有明顯引起高級神經活動過度緊張等精神因素。
精神分裂癥:當以緊張癥狀群為主要表現時,精神分裂癥患者可表現出精神運動性抑制,類似抑郁性木僵的表現。鑒別點在于是否有感知、思維方面的特征癥狀,是否有情緒低落。
社交恐怖癥:過分害怕和回避一些可能導致其難堪的社交場合為主要特征,如過分害怕在學校不好的表現(如被同學嘲笑或被老師批評等)而回避上學。
分離焦慮癥:患者在與依戀對象(父母或主要看護者)分離或即將分離時,表現為與兒童發育階段不相符的過度焦慮狀態。
孩子得了抑郁癥咋辦?
1、心理治療
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治療、人際治療、家庭治療、精神動力學治療等,其中認知行為治療對抑郁發作的療效已經得到公認。
2、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中度以上抑郁發作的主要治療措施。目前臨床上一線的抗抑郁藥主要包括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代表藥物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蘭)、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代表藥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郁藥(代表藥物米氮平)等。傳統的三環類、四環類抗抑郁藥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由于不良反應較大,應用明顯減少。
3、物理治療
有嚴重消極自傷自殺企圖的患者及使用抗抑郁藥治療無效的患者可采用改良電抽搐(MECT)治療。電抽搐治療后仍需用藥物維持治療。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新的物理治療手段-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主要使用于輕中度的抑郁發作。文|周愛田
本期專家
周勤 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兒少康復中心主任,江蘇省殘疾人康復協會孤獨癥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徐州市自閉癥研究會副會長,徐州市康復協會兒童康復分會委員。畢業于徐州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研修于南京腦科醫院衛生部兒童進修班等,對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失眠癥、神經衰弱等精神心理疾病有豐富的診療經驗,尤其擅長兒童青少年抽動癥、多動癥、孤獨癥、精神發育遲滯、抑郁癥、神經性厭食癥、精神分裂癥、情緒障礙、學習困難、叛逆、網絡成癮、親子教育困難等精神疾病及心理障礙。
專家門診時間:周二下午(1號樓101診室)、周三全天(2號樓2樓15號診室)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