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yī)網(wǎng) 綜合消息:11月6日,徐醫(yī)附院(徐州二院)普外科侍陽博士等成功實施1例完全腔鏡下脾切除手術,采用腹壁4孔法,完全腔鏡下操作,取出標本僅在腹壁留有3cm切口。據(jù)了解,該技術在本地區(qū)處領先地位。
患者為女性,26歲。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病史多年,近期激素治療無效,血小板僅6~9×109/L。超聲探查脾臟大小為12.3cm×3.7cm。
患者轉外科后,適當輸注血小板,術前常規(guī)留置尿管、胃管。手術在氣管插管全麻下進行,左側腰背部墊高30度,取頭高腳低30度的右側斜臥位,顯示器置于患者左前方,術者站位于患者右側,二助位于右側上方,扶鏡助手位于右側下方。采用4孔法,臍左上 10mm Trocar 為腹腔鏡觀察孔,劍突下、左肋緣下 5mm Trocar 為輔助操作孔,左側腋前線 12mm Trocar 為主操作孔,氣腹壓力維持在 15 mmHg。常規(guī)探查腹腔檢查副脾情況,顯露脾臟后從下極開始游離,超聲刀離斷脾結腸韌帶;將脾輕撥向右側,超聲刀電凝切斷脾腎韌帶、脾背外側結締組織,僅離斷部分脾膈韌帶而起到懸吊牽拉脾的作用;無創(chuàng)傷抓鉗牽拉胃底和胃體,暴露脾胃韌帶,上H emlok夾或用超聲刀切斷;顯露脾門,充分游離脾蒂周圍結締組織后,插入腔內切割閉合器(Endo-GIA),選用血管專用白色釘倉,完成脾蒂的閉合切割,最后離斷殘余的脾膈韌帶將脾完整切除。肋緣下操作孔擴大至3cm,放入標本袋(普通引流袋改制而成)收集脾臟,將標本袋邊緣拉出切口外,卵圓鉗在袋內輕柔將脾臟鉗碎并取出。留置脾床引流管自左腋前線孔引出,縫合腹壁各切口。手術用時180min,術中出血100 ml,術后24 h拔除胃管,進流質飲食,術后3天拔除腹腔引流管,7天拆線出院,血小板上升至331×109/L,無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
侍陽博士介紹,隨著腹腔鏡外科的飛速發(fā)展,腹腔鏡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腹部外科多種器官的手術治療,世界首例腹腔鏡脾切除術(laproscopic splenectomy,LS)于 1991 年在澳大利亞里斯本皇家醫(yī)院由 Delaitre 等成功實施,目前,LS是開展最多的腹腔內實質性臟器手術之一,具有創(chuàng)傷小、痛苦輕、恢復快和美容等優(yōu)點。LS的適應證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基本相同,主要適應證是:⑴血液系統(tǒng)疾?。鹤畛S糜谔匕l(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ITP),也可用于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溶血性貧血、何杰金病等;⑵脾臟占位性病變,如脾囊腫、脾錯構瘤、脾血管瘤、脾淋巴管瘤等;⑶生命體征穩(wěn)定的脾外傷等。
腹腔鏡手術沒有傳統(tǒng)手術時手的觸覺及直接牽拉作用,對設備和器械依賴性強,脾臟質脆,血運豐富,術中不便抓持,即便是撕破脾臟被膜,也會因止血不易而術野模糊,從而動搖術者的信心,因此,LS有一定的難度和風險。徐醫(yī)附院普外科在手助腹腔鏡脾切除術基礎上,成功掌握完全腹腔鏡脾切除技術,為脾切除患者,尤其是血液病脾切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