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心理頻道:不斷去看醫生;經常體檢做檢查;不時擔心自己有病;反復咨詢患某種病后有什么癥狀。
“醫生,我心里很不舒服啊!”他在一天內已經是第3次來求醫了,對醫生訴說著自己心跳急促,心臟快負荷不了的癥狀。雖然醫生檢查后說自他心率正常,但才踏出醫院走了幾步后,他又感到心臟“怦、怦、怦”跳得越來越快,開始懷疑剛才的檢驗有誤,于是又回頭進了醫院……
他究竟是隱疾纏身,還是疑病心魔作崇。
徐州市東方醫院心理專家姜可表示,這類人本身性格有焦慮傾向,總是想負面的東西,當接解的健康知識多了后,思前想后,因此容易“對號入座”,擔心自己有病。有一些“渾身不舒服”的身體不適癥狀,與情緒問題大有關系。”
徐州市東方醫院心理專家姜可解釋,疑病癥的“表現”通常并非單一出現,造成的困擾會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嚴重者還會影響日常工作、家庭或社交活動。而下面的情緒問題,也常伴有身體癥狀,如患者只專注于表面癥狀,忽略了深層的情緒困擾,沒處理核心問題,疑病傾向也可能會沒完沒了。
經常焦慮癥:患者因不能自控地過度擔擾很多事情,像家人健康、孩子教育、工作表現、同事相處等,常有疲累、肌肉疼痛、心跳加速、失眠、尿頻等不適癥狀,讓患者更加“大病小病都焦慮不已”。
抑郁癥:患者會感到持續性抑郁或失去興趣感,出現沒胃口、失眠、消瘦等身體癥狀,連帶專注力和記憶也有問題,容易衍生自責及內疚情緒,嚴重者有輕生念頭。
疑病癥:屬精神科診斷系統中的身心癥范籌,是一種以身體形式呈現心理問題的癥癥。患者會深信自己患有1-2種嚴重疾病,例如他覺得自己有癌癥,如果皮膚有一點點紅腫也會擔心是腫瘤,以致經常求醫做檢查,但就算檢驗結果“正常”后,他也只能暫時安心,因為當“癥狀”再出現時,又會提心得要去求醫。
身體化癥(Somatization Disorder):也屬身心癥范疇。患者會在30歲前,出現多種持續多年的身體不適癥狀,在尋求治療不果下,影響到日常功能。其身體癥狀可以包括同時有4個痛癥(如頭疼、肚痛)+2個胃腸道癥狀(如惡心、脹氣)+1個性功能失調癥狀(如男性勃起障礙、女性月經失調)+1個假性神經學癥狀(如麻痹、失聲、幻覺),因癥狀多變,患者會不停穿梭各門診。
(注意:上述情緒問題只列出部分癥狀,讀者切忌就此“對號入座”作自我診斷,以免增加疑病驚恐。如遇情疑,應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接受標準診斷為宜。)
身心癥治療較棘手
徐州市東方醫院心理專家姜可表示,經常焦慮癥和抑郁癥已建立了治療模式,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抗抑郁藥物的配合、療效相對“有保證”,反而身心癥治療難度較高。外國研究指,5-10%的家庭醫生門診病人患有身體化癥,病例其實不少。但由于上癥表現多在身體癥狀,要引導患者明白病癥并非單純身體問題,而是與內在的心理困擾、情緒壓力有關,一般人不易接受。
徐州市東方醫院心理專家姜可說,曾有疑病癥患者經常胃痛作悶,很擔心自己患上胃癌,但多番求醫檢查結果都“正常”,在無計可施下嘗試接受心理治療,卻發現其疑似胃癌癥狀,是在親人胃癌死后出現,待進行哀傷情緒輔導后,癥狀才逐漸消失。病人不會知道自己的疑病傾向因何而起,但壓力、經歷人生大事如親人死亡,換工作、離婚等都是誘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