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心理頻道:對于抑郁癥患者而言,體重波動可能是一場無聲的“戰役”——抗抑郁藥物的副作用、情緒性進食的困擾,或是精力不足導致的運動減少,都可能讓體重管理變得異常艱難。然而,體重的失控又可能加劇自我否定情緒,形成惡性循環。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心理二科專家葛曉丹將從醫學與心理學雙重視角,為抑郁癥患者提供一份溫暖而可行的體重管理方案。
一、理解體重變化的潛在誘因
1. 藥物代謝影響
SSRI類(如舍曲林)及三環類抗抑郁藥可能通過增加食欲、減緩代謝導致體重上升,而安非他酮等藥物則可能抑制食欲。需注意:藥物反應存在個體差異,建議記錄用藥后3個月的體重變化趨勢,而非過度焦慮短期波動。
2. 情緒驅動的飲食模式
大腦在抑郁狀態下會本能尋求高糖高脂食物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進食-短暫愉悅-罪惡感”的循環。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出現情緒性進食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
3. 生理節律紊亂
睡眠障礙(如早醒或嗜睡)會導致瘦素分泌異常,晝夜節律失調可能使基礎代謝率下降10%-15%。建議通過固定起床時間、白天接觸自然光逐步調節生物鐘。
4. 運動量不足
抑郁癥患者本身動力不足,精力缺乏,致使日常活動量銳減,熱量消耗不足,導致身體囤積過多的脂肪。
二、分階段制定個性化策略
階段一:建立安全基線(1-2周)
停止節食與稱重,改為記錄飲食情緒:用“饑餓-無聊-焦慮-疲憊”四象限記錄每次進食前的心理狀態,識別真正的生理饑餓信號。
階段二:微習慣干預(2-8周)
飲食
將1個日常零食替換為高蛋白食物(如希臘酸奶),用藍色餐具(心理學證實可降低15%進食量)。確保飲食多樣,涵蓋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偏好清淡、易消化之品,遠離高糖、高脂、高鹽誘惑。
運動
每天進行5分鐘“陽光散步”——戶外光照可同步改善情緒與調節皮質醇水平。運動是控制體重的“超級英雄”!根據自身條件,逐漸增加運動量吧!
藥物管理:如體重增長>5%/月,可咨詢醫生評估換用對代謝影響較小的藥物。
階段三:正念強化(8周后)
練習“感官進食法”:將食物切成小份,依次觀察顏色、嗅聞氣味、感受質地,每口咀嚼20次。研究顯示此方法可減少22%的暴食發作頻率。轉變消極思維與行為模式,減輕壓力反應,遏制情緒性進食。與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詢師保持密切聯系,分享心聲,他們的理解與支持是應對挑戰的力量源泉。
三、關鍵注意事項
警惕代償行為:避免用吸煙、過度運動控制體重,可能加重抑郁癥狀。
設定合理目標:每月體重變化控制在2%-3%以內,重點關注腰圍減少(內臟脂肪下降更利好健康)。
善用社會支持:加入健康管理社群(如“抑郁期飲食互助小組”),群體監督可提升3倍目標達成率。
四、超越體重的關懷意識
請記?。后w重數字不是自我價值的量尺。當你在練習健康管理時,本質上是在進行一場溫柔的自我對話——那些為照顧自己身體所做的微小努力,本身就是對抗抑郁的英勇證明。允許自己在過程中波動反復,就像允許陰雨天與晴空交替出現。生命的修復永遠值得耐心等待。用科學的方法,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你一定能“瘦”益匪淺!
專家簡介
葛曉丹
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心理治療師,中華醫學會會員,徐州市心理健康促進巡講團講師,徐州醫科大學見習帶教老師。
目前在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心理二科從事臨床工作,發表專業論文多篇。對抑郁癥、焦慮癥、睡眠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等疾病的診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