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礦總院頻道:種高發癌癥中,有4種都是發生在消化系統,而其中中國胃癌的發病人數已居世界首位,江蘇省則為胃癌高發區。
張女士今年43歲,每年都常規參加單位體檢,今年單位里給多加了一個項目:胃鏡檢查。張女士很排斥,但聽說醫院有無痛胃鏡,就勉強的去檢查,這一查不要緊,竟然查出了胃部早癌。
張女士聽說是癌癥,一下慌了神,接診的徐礦總醫院消化內科石麗紅主任告訴她,通過內鏡微創治療早期癌癥應該是適合她的最佳治療方案。前天,張女士進行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用高頻電刀順利將癌變的粘膜層整塊切除,病檢顯示早期胃癌病灶達到治愈性切除。
消化內科石麗紅主任提示:我國是胃癌的高發國家,每年就新增40萬,居全球首位。一旦出現上腹部不適、心窩隱痛、食后飽脹感,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經常嘔吐隔夜宿食和不含膽汁的胃液,或有大便呈黑色柏油樣等癥狀時,也許胃癌已經發出預警信號。
胃癌日益年輕化
近5年來,我國胃癌年輕化趨勢日益顯著,19-35歲青年人胃癌發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惡性腫瘤一旦出現癥狀,多已是中晚期,不僅患者失去好的治療時機,且預后也差。
目前我國早期胃癌發現率不足20%,5年生存率也僅為27.4%。然而早期胃癌發現并診治后,5年生存率可高達90%。可以說“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個生命,幸福一個家庭”。
胃癌的早期診斷率與5年生存率是各國醫療界努力提高的目標,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早期診斷都是通過內鏡檢查完成的。
內鏡檢查可以篩查消化道早癌
石麗紅主任介紹,內窺鏡是一種設備,由體外經過人體自然腔道送入體內,對體內疾病進行檢查,可以直接觀察到臟器內腔病變,確定其部位、范圍,并可進行照相、活檢或刷片,大大提高了癌的診斷準確率,并可進行某些治療。
目前徐礦總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已開展了常規電子內鏡、無痛胃腸鏡、色素內鏡、超聲內鏡、磁控膠囊內鏡等多種內鏡檢查,色素內鏡通過染色技術讓病灶和周圍組織顏色分明,在幾秒之內“原形畢露”;超聲內鏡能探明病變的深度,指導內鏡手術的實施;磁控膠囊內鏡看似一個“小藥丸”,卻內藏玄機,隨水吞服后可在磁場引導下在體內暢游,15分鐘輕松完成檢查。
石麗紅主任提倡普查,有上腹不適者應做內鏡檢查,然后完善病理活檢,排查是息肉、潰瘍還是癌癥。無論是何種消化道疾病,都應該明確診斷后科學治療。
ESD技術讓消化道早癌無處可逃
ESD(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技術,簡單點講,就是在細胞還處在癌前病變或早期癌變時就把它徹底剝離出人體組織。俗話說,一顆老鼠屎壞一鍋湯,那么ESD技術就是在癌細胞這顆老鼠屎還沒有沒煮進湯里(深入人體組織器官)時就發現它并剃除它。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是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技術,治療主要針對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變。通過ESD可完整的切除病變,達到根治消化道腫瘤的效果。
消化道早癌是食管、胃部、腸道的直徑<2cm的低級別瘤變,屬于輕度的不典型增生,尚未侵犯到粘膜下層,內鏡下粘膜切除術或粘膜剝離術可以實現完整切除,免受動大刀之苦,創傷小、恢復快,患者術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徐礦總醫院消化內科針對早期癌完成內鏡下ESD手術積累豐富的經驗,手術患者最高年齡85歲。
7類人要做內鏡查早癌
石麗紅主任提醒,許多消化系統癌癥在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往往出現癥狀時已經到了癌癥中晚期;如何早期發現癌癥,是及時、高效治療消化系統癌癥的關鍵。雖然早期沒什么明顯癥狀,但只要有以下7種情況中的一種或幾種,就有必要去醫院進行胃腸鏡檢查了。
1. 年齡在45歲以上,長期消化不良,有食管、胃、腸道不適;
2. 有長期飲酒史和吸煙史;
3. 喜歡吃腌制品;
4. 幽門螺桿菌陽性;
5. 反復胃潰瘍且治療效果不好;
6. 大便反復潛血,間斷便血;
7. 有消化系統腫瘤家族史。
本期專家:消化內科 石麗紅 主任醫師,一直從事消化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熟練掌握消化內鏡操作,其中包括逆行胰膽管造影取石(ERCP術)等,率先在淮海地區開展內鏡下胃造口術(PEG)及胃結石鈥激光治療,內鏡下胃腸息肉,粘膜下腫瘤及早癌微創治療術(ESD及EMR)。在消化系統疑難病及危重病例處理搶救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門診時間:周二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