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礦總醫院頻道:你家那個“倔老太”是不是也這樣?總是不肯吃藥不肯去醫院?最近,一位70多歲的阿姨,因為心臟的毛病不好好吃藥,最終連累了右腿下肢動脈栓塞。這個教訓太深刻了!徐礦總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袁趙上周就接診了這樣一個病例。
腿部麻木發涼無力 一查竟是動脈栓塞
十多天前,楊女士開始感覺到不對勁了。
“右側的大腿以下,感覺到麻木發涼,走路時越來越乏力”,楊女士說,她今年70多歲了,出現這些問題以后,她和家人的第一反應,認為是上了歲數以后腿部或者是腰部關節、神經等出了問題。
在當地醫院,楊女士做了檢查。檢查結果顯示,楊女士的癥狀,不是骨頭引發的問題,也不是神經的問題。既然如此,楊女士的癥狀哪里來的,而且越來越明顯?醫生建議楊女士到市區大醫院看看。
在徐礦總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袁趙在門診接待了楊女士。
“在詢問病史的時候,楊女士說她此前有過6年的房顫史,一直在服用抗凝藥物。這段時間,她自己停止了用藥。當時,我就懷疑會不會是下肢動脈栓塞”,袁趙立即安排楊女士去做個下肢動脈彩超。
彩超檢查結果顯示,楊女士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下肢動脈栓塞。
有房顫的病人,如果不服用抗凝藥物,很容易在心房里形成血栓,這個血栓一旦脫落,會隨著動脈血流到處跑,很容易堵塞血管。堵到下肢,引起下肢動脈栓塞;堵到腦動脈,會腦梗;若堵到腎動脈,會腎梗;堵塞到腸系膜動脈,會導致小腸壞死。
“楊女士的情況屬于血栓跑到了下肢并停留于此。血栓堵住了動脈通道,血液流不下來,導致下肢出現局部缺血,所以才會出現腿麻,發涼,乏力這些癥狀”,袁趙說,下肢動脈的栓塞應盡快解決,否則下肢缺血過多過久,嚴重者甚至要截肢保命。
左側打個孔,微創處理 右腿動脈20多厘米長血栓
病因找到了,血栓的位置通過造影也明確了,接下來就是如何解決血栓的問題了。
全身注射藥物溶栓?袁趙表示,這種治療方式對于楊女士的下肢動脈血栓效果欠佳,同時發生顱內、消化道出血風險較大,造影顯示楊女士腿部動脈里的血栓長度超過20多厘米。
手術開個口子,把血管里的血栓取出來?這對于楊女士來說也行不通。袁趙說,如果開刀手術需要全麻,楊女士七十多歲了,關鍵是她有高血壓、房顫史,如果全麻下手術,麻醉風險極大。
在經過仔細評估以后,袁趙決定采取動脈置管溶栓術。
治療開始后,袁趙在趙女士的左側大腿部位打了個小孔,導管從這里的動脈進入到右側大腿動脈,抵達堵塞的部位。
“導管前端的部位,側面布滿了小孔,溶栓藥物從這里持續釋放,直接抵達血栓,開始溶栓”,袁趙介紹說,這個溶栓過程持續了兩天時間,由于是微創介入,只需要局部麻醉,在這個過程中,楊女士可以正常飲食休息。
兩天的溶栓結束,造影檢查結果顯示,楊女士腿部動脈里20多厘米長的血栓基本消失。鑒于楊女士腿部動脈有明顯的狹窄病變,溶栓后無法改良,經與楊女士溝通,袁趙又為袁女士在腿部動脈里置入了一個支架。
三天前,楊女士順利出院。出院時,楊女士是步行著離開的,她說腿上原來感覺到麻木發涼的感覺沒有了,也恢復了力氣,對治療很滿意。
結合楊女士的經歷 袁趙醫生有兩個提示
楊女士順利出院了。欣慰之余,袁趙說,其實類似的情況并不是個例。因為擅自停止服用治療房顫的藥物而導致下肢動脈栓塞,幾乎每年都會遇到。
我們正常心臟的心肌,會有力地一張一弛收縮,把血泵出心臟,通過動脈流到身體各處;房顫病人的收縮有點像打擺子那樣,抖抖抖使不上勁,血液就不能很順暢地被大力擠出心臟。血流速度慢了,就容易在心房左心耳處形成血栓。這個血栓一旦掉下來,那就是流到哪里堵哪里。所以房顫病人一般都需要到專科醫生那里去接受手術或長期抗凝治療,不能覺得自己好像已經習慣了,就不吃藥了。
袁趙提示說,醫生在遇到病人突發下肢疼痛時,一旦了解患者有房顫病史,也要警惕是不是動脈栓塞造成的缺血性疼痛。
此外,下肢出現不適時,人們往往會首先想到去骨科就診。專家提示,下肢疼痛的病人,可以自己先簡單判斷一下是骨科,還是血管外科的毛病:
如果是因血管栓塞缺血造成的疼痛,除下肢會感到疼痛麻木外,患肢的足部會冰冷、蒼白、乏力,甚至麻痹,摸一摸足背動脈或內踝處到脛后動脈,是摸不到脈搏的。如果同時還合并有房顫病史,那基本可以明確是動脈栓塞。所以去醫院看醫生時,一定要記得告訴醫生所有病史,不要自己覺得不相關就不講。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