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礦總院頻道:類風濕是風濕病的一種,常表現關節疼痛、腫脹、功能下降。盡管它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多發生于35歲-50歲人群,女性患者是男性的3倍,類風濕可謂是“中青年女性的致殘殺手”。
徐礦總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黃俊穎介紹,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癥狀往往表現為晨僵和關節痛,最常見部位為腕關節、掌指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其次是腳趾、膝、踝、肘、肩等關節。疼痛多呈對稱性、持續性。如果不接受有效治療,疾病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
很多人都以為,類風濕是因為“風”、“濕”所致,這是認識的一大誤區。類風濕的病因目前雖尚未明確,但很多研究表明類風濕與遺傳因素、感染因素密切相關。風濕病的病因雖與“風”、“濕”無關,但寒冷刺激卻會令疾病加重,因為關節部位的抗寒能力本來就差,冷刺激又會令肌肉和血管收縮,加上類風濕患者已出現病變的關節對氣溫變化敏感,這些因素均導致患者關節疼痛加劇。
此外,冬季氣候寒冷,易發生感冒、扁桃體炎、肺炎等各種感染,而感染又是誘發或加重類風濕關節炎病情的重要原因。
專家提醒類風濕患者,要減輕關節疼痛、安度寒冬,應注意以下幾點——
1、保暖。保暖是必要的防護措施之一。許多類風濕患者都是家庭“煮”婦,冬日洗菜、洗碗盡量減少接觸冷水,可打開熱水器,用溫水洗刷。冬季外出注意添衣,并戴上手套、護腕、護膝等保暖關節。對于疼痛的關節,也可通過熱療、熱水浴等消腫鎮痛,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保護關節功能,防止關節變形。
2、避免誘因:冬季氣候寒冷,加上類風濕患者因免疫紊亂,又長期服用藥物,容易發生感冒、扁桃體炎、肺炎等各種感染,而感染又是誘發或加重類風濕關節炎病情的重要原因。很多患者在感染病菌后,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屈伸不利,有的伴高熱、關節灼熱等癥狀。因此,冬季更要注意防范感冒等誘因,若出現扁桃體炎、肺炎等感染,應在??漆t生的指導下選擇適當的藥物進行治療。
3、飲食調節: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多體質虛弱,伴有貧血、倦怠乏力等表現,故而應強調飲食均衡,不可過分忌口,以免營養不良。但冬日不要為了進補而過多食用高熱量、高脂肪食物,以免使類風濕關節炎加重。
4、讓關節“動起來”:盡管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研究取得很大進展,但單靠藥物來防治關節活動障礙是有限的,建議適當鍛煉,促進血液循環,以增強抗寒能力。同時,配合適當的功能鍛煉,更好地維持關節肌肉功能。一般來說,急性期需休息,患者可在疾病穩定期進行以下關節功能鍛煉——
指關節:①按摩手指關節兩三分鐘。②雙手握拳,然后用力張開手指,交替進行。③對指運動→將雙手拇指指尖相對,然后盡量伸直五指并呈扇形散開,按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順序做指尖對指運動。
腕關節:①腕關節順時針、逆時針緩慢旋轉各10圈。②雙手掌面相合,手指自然交叉相握,一只手輕輕用力將另一只手壓向背屈,左右交替進行。
肘關節:兩臂向前平舉,手掌向上,迅速握拳及屈曲肘部,努力使拳達肩,再迅速伸直手臂。
膝關節:坐于床沿,兩腿下垂,似“鐘擺”來回擺動膝關節。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