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剛吃過飯,就感覺肚子不舒服,要么老打嗝,要么腹脹腹痛,這種情況,很多人應該都經歷過吧。只是大多數人不以為意,認為只是吃錯東西,或者是小毛病。但是,其實這些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小癥狀,竟然隱藏著一些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和胃有著莫大的關系。
胃腸病,是常見病多發病,總發病率約占人口的20%左右。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更為多見,男性高于女性,如不及時治療,長期反復發作,極易產生病變。
一、飯后六種不適須警惕
1.飯后2小時后腹痛
飯后2小時以后或空腹時出現上腹痛,特別是夜間疼痛明顯,并可能伴反酸、燒心等癥狀,而進食后腹痛能稍緩解,這可能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引起的疼痛。
2.飯后噯氣反酸、燒心
飯后經常出現反酸、噯氣,以及胸骨后或上腹部有燒灼感的癥狀,這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或反流性食管炎所導致的。
3.飯后1~2小時內腹痛
飯后1到2小時內,如果出現上腹部疼痛,且疼痛持續一到兩小時后逐漸減輕,這種情況可能是胃潰瘍或糜爛性胃炎的征兆。
4.飯后腹脹噯氣
若飯后感到強烈的飽脹感,或噯氣但不伴隨反酸現象,這可能是胃腸動力不足或消化不良所引起的。
5.飯后不適反復不愈
進食后出現腹痛、腹脹,且服藥后效果不顯著,同時可能伴有消瘦、食欲不振、嘔血或黑便等癥狀,尤其對于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的患者,應高度警惕消化道腫瘤的發生。
6.飯后腹痛腹瀉
進食生冷食物后,若出現腹痛、腹瀉現象,并伴有發熱、嘔吐等癥狀,這可能就是急性胃腸炎所致;若長期存在腹痛、腹瀉癥狀,尤其在進食生冷或壓力大時癥狀更為明顯,這可能是腸易激綜合征或胃腸功能紊亂引起的。
二、飯前養胃“四不要”
1. 不要飲酒喝咖啡
空腹飲酒對胃黏膜的損害極大。若在飯前飲用冰鎮啤酒,更易導致胃腸道內溫度急劇下降,血管迅速收縮,血流量減少,進而引起機體生理功能失調,影響正常的進餐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2. 不要情緒過度
中醫認為,過思、過喜、過怒等情緒過度都會損害脾胃,影響腸胃消化功能。通常,人們也能觀察到,情緒過度之后往往食欲大減。因此,“氣都氣飽了”這種表述并不夸張。為了飯前養生,要避免與人爭吵,保持情緒的穩定。
3. 不要大量飲水飲湯
飯前適量飲用如酸梅湯、西紅柿湯、橘汁、橙汁等含酸湯水,具有開胃效果。然而,若飯前大量飲水,會稀釋胃液,從而影響消化。此外,飲水過多還會增加胃、心臟和腎臟的負擔,對于有這些內臟疾病的人來說,更應特別注意。
4. 不要劇烈運動
飯前進行劇烈運動,會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干擾食欲。因此,劇烈運動后不宜立即進食。此外,劇烈運動消耗大量熱量。飯前做劇烈運動容易導致低血糖癥狀,如頭暈、眼花、出虛汗等,有時還可能發生意外。
三、經常胃部不適,及早篩查是關鍵
胃腸鏡檢查是胃腸腫瘤篩查的金標準,我們必須增強胃腸鏡檢查意識,定期參與體檢,為自身的健康負責。通常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胃鏡普查。如果出現腹痛腹脹、消化不良、噯氣反酸等消化道癥狀,應及時接受胃鏡檢查。特別是有消化性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病史,以及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的患者,更應密切隨訪,定期復查胃鏡和腸鏡。這樣有助于及早發現潛在問題,從而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四、胃應該如何“養”?中醫養胃有妙招
1、飲食調整
粥是極佳的養胃佳品,每天喝一碗熱粥對養胃頗有益處。例如,燕麥粥具有養胃和脾的作用,小米粥則有暖胃安神的功效。對于脾胃虛弱、濕氣偏重者,可在粥中加入薏仁、茯苓、山藥等食材,以增強其養胃效果。
2、穴位按摩
按摩足三里、內關穴和中脘穴等穴位,可有效促進養胃健脾。定期按摩這些穴位,有助于調和胃氣,緩解胃部不適。
3、調整心情
心情對胃的健康也有重要影響。若思慮過多、情緒郁結,容易導致胃功能失調。因此,調整心情、保持愉悅的情緒狀態尤為關鍵。平時可嘗試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養生運動,以調暢全身氣機,緩解精神壓力。
4、中醫中藥
中醫采用辨證施治的方法,根據個體差異,為每位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中醫湯藥、顆粒劑等都是常用的治療方法。對于不同人群,還可輔以中藥塌漬配合紅外線治療,以達到行氣止痛的效果。我院科研制劑如溫中和胃湯、清幽除滿湯、養胃糖漿等,也展現出良好的治療效果。
5、中醫外治
徐州市中醫院脾胃病科針對胃痛患者,制定了特色的穴位貼敷治療(如胃痛貼、暖臍貼)。對于脾胃虛寒的患者,還可配合雷火灸、藥物罐等溫中散寒止痛的治療方法,以改善胃部癥狀。
專家介紹
朱宇偉
主治中醫師
碩士研究生
擅長于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潰瘍性結腸炎、肝硬化、膽囊息肉、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統疾病,擅長胃腸鏡檢查及胃腸道息肉內鏡下治療、內鏡下胃腸道黏膜切除術EMR、內痔套扎治療等,對于消化道早癌的中醫治療有獨到的見解。
門診時間:周二上午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