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兒童糖尿病以1型糖尿病為主,其發病率占全部糖尿病的4-5%,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較大,因此兒童1型糖尿病絕對數量不容小視。最新流行病學調查表明,5-6歲以下兒童糖尿病發病率有逐年升高趨勢,鑒于我國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的狀況,一旦孩子發病,不僅對患者本人,更是對一個家庭帶來巨大打擊和痛苦。兒童糖尿病由于其年齡特點,以及其獨特發病機制,使其在治療、管理、教育、心理等各個方面都有異于成人糖尿病患者,因此,兒童糖尿病在以上各方面尤其應得到更多關注。日前有幸參加WDF(世界糖尿病基金會)中國兒童糖尿病管理項目組織的一個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對兒童糖尿病在治療、管理、教育、營養、監測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簡要總結如下:
1、 治療篇
兒童糖尿病主要指14歲以下兒童所患糖尿病者,這部分患者98%是1型糖尿病,僅有2%是2型糖尿病。其發病機制多數與基因有關,當然也與環境因素有一定關系。病理特點是患兒胰腺內胰島細胞逐漸凋亡衰竭,幾乎沒有胰島素分泌,導致體內葡萄糖無法代謝吸收,從而出現持續高血糖狀態,并引起其它一系列代謝紊亂,嚴重者出現酮癥酸中毒。因此,這部分患兒治療的關鍵是胰島素。在1921年胰島素發現之前,患1型糖尿病的患兒幾乎和得了絕癥沒有什么區別,等待他(她)們的只有死亡。因此,胰島素的發現是20世紀醫學領域最偉大的成就,胰島素應用于臨床,挽救了千千萬萬的1型糖尿病患兒,使他們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到晚年,胰島素的發現者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以表彰他偉大的成就。
盡管有了胰島素可以使糖尿病患兒免于死亡威脅,但他們的代價是必須終生使用胰島素治療。如果胰島素使用不當或者不合理,血糖不能平穩達標,他們還會面臨各種急慢性并發癥的威脅,比如持續高血糖會引起眼睛視網膜病變導致失明、腎臟損害導致尿毒癥、神經病變引起足部壞疽而截肢等,還有反復急性酮癥酸中毒需要住院搶救。而過量的使用胰島素又會使患兒反復出現低血糖,從而對生理和心理甚至大腦造成傷害。
因此兒童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治療的要求是:更靈活、安全、有效。在基于以上原則制定胰島素治療方案時,還要了解兒童以下特點:⑴不可預知行為,⑵不可預知飲食習慣,⑶低血糖感知差,⑷更高的胰島素敏感性,⑸更長的夜間睡眠時間等等,根據以上原則和特點,兒童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方案一定是以基礎—餐時胰島素注射為主,既每日三餐前注射速效胰島素,再加上每日睡前注射一次長效基礎胰島素,千萬不可圖省事或怕麻煩而減少注射次數。因為兒童1型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治療要求遠比成人要嚴格得多。對兒童來說,少注射一個單位胰島素血糖就可能高十幾或二十幾,而多注射一個單位胰島素又可能出現低血糖。對胰島素藥物的選擇建議最好使用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這類胰島素起效快、作用強、代謝時間短,使用靈活方便,餐前、餐中、餐后均可注射。如果有較好經濟條件,更合理高效的治療方案是選擇胰島素泵治療。胰島素泵又稱“人工胰腺”,可以模擬人體生理性胰島素分泌,在兒童糖尿病治療中具有非常好的優勢,既可有效控制血糖,同時降低低血糖發生風險。
2、 教育管理篇
兒童糖尿病患者接受自我管理教育可帶來諸多獲益,如有效控制血糖、延緩并發癥、改善生活質量、減輕經濟負擔等。但常規的長期自我管理經常由于多種原因導致失敗,主要就是因為時間受限,以課程為主導的形式不能滿足患者個體化需求,因此兒童糖尿病教育管理需要新模式。
目前研究顯示,兒童糖尿病教育管理的一些新模式更具有優勢,其中的心理—行為干預措施,如應對技巧訓練(CST)以兒童患者為主導,提高了參與度,讓兒童參與討論相關應對技巧等等,可更好的改善血糖,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減少對低血糖擔心,改善生活質量。此外,還有遠程醫療及互聯網技術措施如互聯網心理教育項目、自動糖尿病管理系統(ADS),同齡人為主導的自我管理培訓(PLSM)等也均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
3、 營養篇
營養治療是兒童糖尿病控制血糖的措施之一,但對于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等問題仍存有疑惑,同時“吃”也給血糖控制帶來挑戰。
營養治療應營養均衡,保證兒童生長發育的需要,讓血糖達到接近正常值,對此糖尿病醫學營養治療指南制定了相關原則。
但目前常用的營養治療方法如食物交換份法等存在不足,未考慮碳水化合物的數量。而碳水化合物計數法則可計算每餐的碳水化合物,通過計算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來確定胰島素注射量,可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增加飲食靈活性,減少低血糖和胰島素用量。
4、 監測篇
自我血糖監測(SMBG)在改善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教育/治療計劃的組成部分,研究表明加強血糖監測可改善血糖。因此,我國及ADA、ACCE、IDF等權威糖尿病指南均指出糖尿病患者應進行合理的血糖監測。
但目前我國的SMBG現狀不容樂觀,進行血糖監測的患者比例遠低于歐美國家。為了更好的控制血糖,中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進一步規范血糖監測,并對監測頻率及個點血糖適用范圍進行了推薦。
臨床實踐中,SMBG不應是單純的血糖監測,而應結合教育和培訓,以充分發揮SMBG在血糖控制方面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