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以及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很多接受過人工關節置換的患者在十幾年后,往往需要進行第二次關節置換術,也就是所謂的“翻修”。今天帶領大家走進徐州市中醫院骨傷科,去看看人工關節是如何“翻修”的。
七旬老漢髖部疼痛難忍,中醫院內接受髖關節“翻修”
70歲的馬大爺來自安徽宿州,今年7月,在兒子的陪伴下,慕名來到徐州市中醫院骨科找到楊六中主任。7年前,他因為左側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在當地醫院接受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剛開始幾年,馬大爺恢復得挺好,日常生活能夠自理。但從4年前起,開始出現左髖部疼痛,逐漸出現行走困難,甚出現站立都疼痛。曾在別的醫院檢查,發現髖關節有松動的表現。經歷了第一次手術,術后卻出現關節松動,馬大爺從內心里恐懼再次手術。現在走路一瘸一拐,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徐州中醫院骨科楊六中主任仔細閱讀患者的X線片及CT片后發現,馬大爺的髖臼假體發生了嚴重的松動,出現了超過45度的翻轉、髖關節脫位。由于髖臼的長時間的松動以及移位,髖臼螺釘發生移位,在髖臼底部形成一個3×3厘米的空洞,同時髖臼被磨的非常大,人工股骨柄也有松動。
對此,楊六中主任設計了手術方式:去除硬化骨,雙側髂骨取骨髖臼顆粒植骨,再造正常的髖臼,然后再安放人工髖關節生物型假體。由于術前準備充分,手術僅進行了不到2個小時。術后,患者切口很快愈合、腿的長度也基本恢復、關節功能恢復良好,馬大爺及家人非常滿意。術后一月患者髖關節關節屈伸活動度良好,可以滿足正常的步行需要,步行時再也不會出現疼痛的癥狀。
“翻修”手術難度遠超初次手術
楊主任介紹,作為工業產品,人工關節必然存在設計壽命,人工關節一般在使用10—15年后翻修就成為其不可回避的問題。同時,由于年齡、性別、體重、活動水平、疾病和藥物等多方面的因素,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并不能將人工關節用到設計壽命,中途會出現松動。
據了解,翻修手術的難度遠遠超過關節的第一次置換。一是假體取出比較困難,二是大多面臨骨缺損,三是松動的假體多合并低毒性感染。因此,此手術對醫生的操作要求很高,術前一定要針對患者的情況,做一套完整的手術方案,同時要提前考慮到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爭取減少患者痛苦,力爭早期恢復患者髖關節的功能。目前,楊主任已進行了20余例髖關節翻修術,術后患者對療效均十分滿意。
進行關節置換手術要慎重
楊主任提醒,選擇髖關節置換手術要慎重。比如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這種疾病,早期病癥可采用保守療法,只有到了股骨頭壞死的晚期,其他方法都無效的情況下才考慮關節置換術。
目前一般年齡在60歲甚至65歲以上的患者,醫生才會建議其選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當然,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材料學的進步,手術年齡的限制在逐漸放寬。但翻修手術畢竟會對患者造成了比較大的創傷,提高人工假體使用壽命,延緩翻修時間以及減少翻修次數是臨床醫師研究的重點。
在線專家:楊六中主任,骨傷科主任、主任中醫師、教授、首屆徐州市人民滿意醫生。
一直從事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專業,在國家、省級雜志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主持科研課題2項。擅長于復雜關節內骨折的手術治療,先后開展人工髖、膝關節置換及翻修、骨盆腫瘤切除術、頸椎前后入路手術、脊椎骨折、腰椎滑脫切開復位、椎弓根固定術等,對股骨頭壞死、強直性脊柱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有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