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孫邡:兒童肝母細胞瘤發病隱匿無癥狀 定期做個彩超可排查
全程導醫網 徐州專家訪談:(通訊員 周瑜)近年來,兒童腫瘤發病率已經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據統計,我國大約有3億14歲以下兒童,平均每1萬個兒童中,就會有1個惡性腫瘤患兒;且發病率正以每五年5%的速度上升。在兒童腹部惡性腫瘤中,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發病數量位列前三。
徐州市兒童醫院小兒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孫邡介紹,肝母細胞瘤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90%發生于5歲以內。由于該病起病隱匿,早期多無癥狀,約有20%的患兒在診斷時已發生遠處轉移。建議家長平時給小孩洗澡、換衣服的時候應該注意多觀察小孩腹部情況,當發現不明原因腹脹的時候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2歲女童罹患肝母晚期 化療后成功切除腫瘤
家住河南永城的妙妙(化名)年僅2歲,去年,媽媽在幫她洗澡時忽然發現其腹部有個大包塊。當地醫院CT檢查顯示妙妙的腹腔內有巨大腫物,但未能確診。家人帶著孩子又趕到徐州市兒童醫院就診。經檢查,妙妙腹部的腫塊被確診為肝母細胞瘤。
然而,不幸的是,在術前檢查時發現妙妙的腫瘤已有肺部轉移,考慮為晚期肝母細胞瘤,失去了手術指征。經多學科會診,建議先做化療,待腫瘤有所縮小后再實施手術切除。令人欣喜的是,經過4個療程的化療后,妙妙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經檢查肺部轉移灶已經消失,肝臟腫瘤也有所變小,經普外科詳細討論后,認為可以實施手術。在多學科專業的密切配合下,半個月前妙妙接受了肝母細胞瘤切除術。手術很成功,完整切除了大小約5cm×6cm的瘤子。
孫邡副主任醫師表示,肝母細胞瘤屬胚胎性腫瘤,多在出生時已經形成,隨后不斷長大、侵襲、轉移。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5年生存率可望75%左右。
孫邡副主任醫師透露,去年一年,在該院小兒普外科病房里收治的患兒中,患肝母細胞瘤的孩子就有20多例,最小的手術患兒僅4個月大。
發病隱匿易被忽視 多與先天因素有關
孫邡副主任醫師介紹說,肝母細胞瘤多見于6個月-3歲的嬰幼兒,尤其是出生后1-2年內多發,3歲以下患者占了85%-90%。
兒童接觸外界環境的機會比成人少很多,兒童患惡性腫瘤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孫邡副主任醫師介紹,腫瘤的病因很復雜,肝母細胞瘤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不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與不良生活習慣和環境有很大關系。但兒童腫瘤的發病機制中涉及更多的是先天性因素,基因突變是惡性腫瘤發生發展的基礎,對兒童腫瘤的預防應從父母著手。
肝母細胞瘤發病初期多不典型,除了右上腹的腫塊,后期還會出現上腹部或全腹的膨隆,惡心嘔吐、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腹瀉、腹壁靜脈曲張、發熱、黃疸等表現。當腫瘤迅速增大時,由于包膜張力增加還會出現腹部脹痛等癥狀。部分患兒腫瘤向胸腔方向生長,以致腹部腫塊不明顯,但是會表現為腫塊壓迫橫膈膜出現的呼吸困難。
定期體檢是早發現、早治療的關鍵
孫邡副主任醫師強調,早發現、早治療是影響兒童腫瘤預后的關鍵。“我們建議家長每年給孩子做一次腹部彩超,不僅能及早發現病灶進行干預和治療,還可以降低腫瘤轉移的幾率、手術風險以及縮小切除范圍,更多的保留正常肝臟組織,提高患兒存活率,降低化療的損害。”
“目前,手術切除是肝母細胞瘤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孫邡副主任醫師表示,一般患兒來院時的腫瘤組織較大,病情嚴重、手術難度大,需要多學科的共同協作。“兒童實體腫瘤多學科協作模式,可為患者制定整體性綜合治療計劃,包括內科化療、外科手術、放療和隨訪。這一模式囊括小兒普外科、小兒血液科、放療科、病理科、醫學影像科、核醫學科、超聲科等相關科室。”
通過這一模式,近年來,徐州市兒童醫院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等兒童常見實體腫瘤患者的總體生存率有了進一步提高,如肝母細胞瘤5年無病生存率76%,總體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孫邡副主任醫師指出,兒童惡性腫瘤并非絕癥,因患兒對放化療敏感性好,耐受性強,通過手術并結合術前術后的放化療,以及部分靶向藥物治療,其生存率明顯高于成人。
他提醒大家,不僅孩子需要每年做一次彩超體檢,準備生孩子的父母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吸煙,不酗酒,不吃霉爛變質的食物。同時,在懷孕期間盡量避免感染,不亂用抗生素,如確實需要藥物治療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懷孕期間應避免接觸放射線,嚴禁拍片和CT檢查。有遺傳病家族史,孕期應進行羊水基因檢測;注意居住環境,避免接觸苯、甲醛等有害有毒物質。另外,在懷孕期間,要按時產檢,對相關疾病早發現早治療,這是很重要的。
專家介紹:孫邡,男,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在讀博士,徐州市普外科學組委員。2003年畢業于蘇州大學醫學院兒科系,后在北京市兒童醫院進修學習。
專家擅長:對小兒急腹癥、小兒腹部腫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消化道出血、小兒便秘等疾病的診治有較豐富的經驗,擅長小兒普外科多種疾病的微創手術。
專家門診時間:周四全天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