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名醫訪談:醫能治一病謂之巧,能治百病謂之良。陳令松就是這樣一名良醫。
陳令松,現任徐礦集團總醫院淮海腫瘤醫院黨支部書記、副院長兼血液科主任。從醫30年來,以高尚的醫德、高超的醫術、優良的醫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贏得了患者的信賴、同行的尊敬。他刻苦鉆研,孜孜不倦,把探索醫療先進技術作為永恒的追求,成功診治了大量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再障貧血等疑難危重病人,奇跡般地挽回了他們的生命。他堅持醫術是根,醫德是魂,恪守“用最小的醫療代價,獲得最大的醫療效果”行醫準則,在不影響療效的前提下盡量為病人減少經濟負擔。對病人認真負責,耐心細致,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接聽病人的呼喚,并且隨叫隨到。工作中善于發現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夯實了內科基礎,在內科病疑難雜癥及危重病人診治方面頗有造詣。
2008年春天,周邊某縣的一位農民突然發熱,皮膚出血,血小板減少,在當地醫院治療后效果欠佳。患者意識逐漸模糊,連夜轉入徐礦總醫院。陳令松火速趕往醫院,經過他的探查分析和出血熱病毒學檢查結果,證實該患者所患疾病是目前很少見的出血熱,經過一周的治療這位農民即痊愈出院了。2009年秋,又有一位患者因全身無力及四肢水腫,多處求醫均未確診,絕望的病人慕名找到了他。在詳細了解既往病史,結合患者現狀,陳令松考慮該患者是血液病合并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經檢查后確診,給予適當治療后病情明顯改善。
2013年對于患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張玲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她順利誕下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特點是患者外周血小板明顯減少,骨髓巨核細胞發育成熟障礙,臨床上以皮膚黏膜或內臟出血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可有其他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齦滲血、女性月經量過多或嚴重吐血、便血、尿血等癥狀,甚至并發顱內出血導致死亡。從15歲開始,張玲就因為子宮出血過多,需要大量的輸血,一個月要輸血4-5次,每次400ml。她想切除子宮來控制病情,減輕家里的負擔。就在全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張玲的爸爸想到了許多年前為女兒控制住病情的陳令松主任,到礦總院接受了陳主任的第二次治療。考慮到患者家庭條件困難,陳令松以黨支部書記的名義發起了全院獻愛心捐款。張玲接受了手術及藥物治療,出院后繼續完成學業并在畢業后赴外地打工。后來,與一同打工的老鄉喜結連理并懷孕。但是當地醫院得知她的病情后,沒有一家愿意接受她在醫院生孩子,因為她的情況容易產后大出血危及生命。就這樣,遠在異地的張玲打通了陳令松的電話,并很快回到徐礦總醫待產。產科與血液科在她分娩前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救治措施,并在她分娩過程中隨時待命。在陳主任的精心安排下,她終于成為一名母親。
做為徐州醫學院的碩士生導師,他非常熱愛醫學教育工作,關愛年輕醫生和學子們。在平時科室查房時,他詳細分析病情、一絲不茍、耐心細致。嚴謹的工作態度,靈活的溝通技巧,真心為病人的赤子之心,使他成為受業者的榜樣。去年11月中旬某天中午,他突然感到頭痛不適,頸部發硬,可是,下午還有200多學生在等他講授內科學血液病學。陳令松強忍著不適堅持走上講臺,快結束時頭痛劇烈,面色蒼白,大汗淋漓,暈倒在了課堂上,被緊急送往醫院。經診斷,陳令松是突發蛛網膜下腔出血,在重癥監護室搶救了好幾天才脫離了生命危險。大病初愈,他僅僅休息了一周后就又返回工作崗位。
陳令松樂于挑戰醫療難題,平時密切關注國內外同行專家的研究動態,近年來進行大量的臨床課題研究,如《促紅細胞生成素在血液病貧血中的臨床應用研究》、《白介素-11在促進血小板生成方面的研究》、《JAK-2基因檢測在血液病中的臨床意義》等,在專業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參與論著兩部。獲得市、局以上科技成果獎10余項,多次被徐礦集團評為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獲徐州醫學院教學成果獎兩項,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今年腫瘤醫院黨支部又被徐礦集團評為優秀黨支部。他還曾榮獲江蘇省政府“嘉獎”、徐州市政府“記功”和徐礦集團“風云人物”稱號。
他帶領全科醫師共同進步,血液科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在實驗室檢測方面開展的染色體、融合基因和流式檢測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大大提高了臨床診斷準確性,為病人治療的選擇及判斷預后提供可靠的依據。
28年來,他收到病人送來不計其數的“華佗在世,妙手回春”、“醫德高尚、醫技精湛”的錦旗。陳令松用律己、廉潔、淡薄和拼搏,打造出一條良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