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專家訪談:同樣智商水平的孩子,有的人與他人的關系和諧,懂得樂群合作、禮貌謙讓,受人歡迎;可有的卻與他人的關系緊張,攻擊性強、孤僻易怒,受人排斥。孩子有后者的表現時家長就要注意了,您的孩子可能患了“社會適應不良綜合癥”。
現象:5歲兒童不聽管教“正常”還是“不正常”
5歲的洋洋(化名)上幼兒園中班,他是很多人眼里典型的“不聽話的孩子”。幼兒園的任何課程,洋洋最多能堅持聽講前幾分鐘,然后就左顧右盼,要么打同學一下,要么走動,不聽老師的管教,嚴重影響課堂紀律,并且不合群無法參加集體活動。
對于洋洋這種情況老師、家長各有看法。
校方:洋洋的幾位代課老師均認為洋洋在行為上有缺陷,在智商方面尚可,建議家長帶洋洋就醫。
家長:洋洋的父母認為洋洋是個健康的孩子,最多存在不聽話、難管教的現象,是老師對孩子有歧視心理。
在雙方各執一詞的情況下,洋洋的父母帶著他前往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門診做檢查。
原因:不當家庭教育導致孩子患“社會適應不良綜合癥”
市婦幼保健院兒保專家褚英對洋洋進行智力測驗后顯示:孩子智商發育良好。但在測驗過程中出現不合作的現象,導致測試不得不中斷,平常30分鐘的測驗,在洋洋身上卻花了近2個小時才完成。
基于這種情況,褚主任又為洋洋做了嬰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測試,同時詢問洋洋平時在家的情況,結果顯示洋洋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參加活動能力均較差。最后洋洋被診斷為“社會適應不良綜合癥”。
褚主任說:洋洋的“社會適應不良綜合癥”主要是后天人為造成的。洋洋從出生開始就是媽媽一人照顧,平時幾乎不和外界接觸,即便帶到公共場所,也不讓洋洋單獨與人交往。此外,洋洋媽媽對孩子提的任何要求從來不拒絕,一切以洋洋為中心,洋洋想干啥,媽媽就馬上滿足。媽媽從沒有給孩子下過任何指令,或提出要求。洋洋從來就不知道有時需要調節自己的行為適應外界的環境。
解析:改變家庭教養方式
找到了病因,褚主任給洋洋單獨制定了一套治療方案,對其行為常規、大運動、交往能力等進行訓練,同時要求家長改變教養模式。經過半年多的訓練,洋洋的情況大大好轉,現在已經能配合老師遵守上課紀律并參加集體活動。
褚主任介紹: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最初場所,也是一個重要場所。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就像一個無聲的老師,時時刻刻在發揮著特殊的影響作用。像上述例子,洋洋表現出的行為其實只是“標”,家長未能及時給孩子進行社會行為教育才是“本”。因此,家庭教養方式是影響孩子的社會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褚主任說,家庭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家庭的教養方式實現的,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對孩子社會性發展的影響也不同。教養方式主要有如下四種類型:民主型、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
民主型教養方式是最理想的一種教養方式,可以使兒童較順利地適應社會生活。專制型教養方式對孩子干預過多,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孩子的發展。溺愛型教養方式對孩子過度縱容,易使孩子變得幼稚、不成熟,社會認知、社會行為等都易出現問題。忽視型的教養方式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對孩子缺乏有效的引導,易使孩子出現社會認知、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但也有可能因為對孩子的限制較少、干涉較少,而使孩子比較自立,社會適應能力強。
怎樣進行民主型教育。褚主任說,父母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意見,允許孩子表達、表現自己,給予孩子充分的交往機會。孩子既得到尊重,又得到保護,正當的需要可以得到滿足,不適當的行為會得到抑制和糾正,寬嚴有度、管放結合。孩子與父母的關系融洽,孩子的人際交往、獨立性、主動性、自尊心、自信心等都發展較好。
本期特邀專家:褚英
褚英 市婦幼保健所副所長、主任醫師。本科,學士學位。現任市營養學會藥品與食品安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省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專業委員會委員、省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省優生優育協會兒童保健分會委員,市家庭教育協講師團成員。
從事兒童保健工作20多年,擅長兒童生長發育評估及營養性疾病的診治,兒童早期潛能開發及高危兒的早期干預,兒童神經心理行為測試及兒童常見心理行為異常的診治。先后主持并參加多項科研項目,其中兩項分別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市衛生局“醫學新技術引進三等獎”。
近年來致力于兒童早期潛能開發及高危兒的早期干預的研究,引進國家“八五攻關科研成果”——高危兒早期干預,減少兒童腦癱及智力低下的發生,應用于兒童保健實踐,取得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