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名醫訪談:糖尿病作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已經深深的影響到了中老年人的健康生活。雖然對于糖尿病我們并不陌生,但也沒有深入的了解過,今天就讓徐州市中醫院丁凱醫師為我們作更深入的介紹。
丁凱醫師介紹說,在我國糖尿病呈現流行趨勢并發癥日益顯現。低達標率的現狀令人擔憂,此外糖尿病的藥費巨大,給很多家庭增加了嚴重的負擔。丁醫師說,因為糖尿病最初并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病癥,一般確診時已有半數患者存在并發癥。那糖尿病有哪些并發癥呢?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現今成為成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二、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是終末期腎病的首要原因;三、卒中。糖尿病使卒中的危險性增加2-4倍;四、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中每10人有8人死于心血管事件;五、外周血管病變。是導致非創傷性下肢截肢手術的主要原因。丁醫師說在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例,也僅1/3患者控制達標。膽固醇經過強化治療達標者為72%,常規治療達標22%,收縮壓強化治療后達標率46%,常規治療達標率19%,血糖達標比血脂、血壓達標還困難。全面達標率更低只有 3.6%。糖尿病的并發癥日益顯現,給病人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那有什么解決之道呢?丁醫師說全面、細致、得到認真執行的糖尿病管理與糖尿病自我管理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
什么叫糖尿病自我管理?糖尿病自我管理都有哪些方面呢?丁醫師說糖尿病患者為了應對病情所作的行動和選擇,包括使用一系列技能、知識和應對策略稱為糖尿病自我管理。糖尿病自我管理內容包括日常生活自我管理、糖尿病病情監測、糖尿病并發癥的自我監護、心理狀態的自我調節、日常生活自我管理等。丁凱醫師具體從飲食、運動、旅行和駕駛四方面給我們進行了講解。一、飲食的自我管理重點是管住自己的嘴。首先我們了解下控制飲食都有哪些好處。控制飲食可以更好控制血糖;降低血壓水平,調整血脂水平、少吃藥,更健康。那怎么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呢?丁醫師為我們列舉了幾個方法:1、每天總量要量化: 三步法計算每天需要的量: A、每天需要的量=等于理想體重×熱量級別;B、計算自己的理想體重:身高-105;C、選擇適合自己的熱量級別;2、營養搭配合理化:60/25/15法則; 碳水化合物:60%;脂肪:25%;蛋白質:15%。3、食物種類多樣化:1) 除了常吃的米面之外,可多吃一些粗糧, 如蕎面、燕麥、小米,可供給豐富的B族 維生素和粗纖維 。2)肉類的選擇:4---2—0。3)蔬菜的選擇:綠色蔬菜多多益善;吃水果要適時適量:A、盡量吃含糖量低的水果,B、作為餐前加餐吃 ,C、每次少吃點 4)盡量少吃看不見的油:瓜子、花生、榛子、核桃,5)不宜食用:A、酒精類------某些情況下可以飲用,但盡量戒酒,B 、糖果類------不要吃 ,除非低血糖發作時,C 、軟飲料類(雪碧、可樂、橙汁等)-----不要吃。二、運動的好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降脂降壓降糖 、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運動調節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及運動量;老年人可以選用運動強度輕的運動方式,最常用的運動方式為散步;中青年人應以中等強度的運動方式為主,也可選擇運動強度較重的運動方式;運動應該循序漸進,運動量應由小到大;正確認識運動與體力勞動的關系;持之以恒,防止意外傷。1、盡可能在飯后1-2小時參加運動;2、結伴運動;3、若要進行中等強度以上運動且持續時間較長時需要適當減少運動前的藥量或在運動前或運動中加餐;4、有條件的話,在運動前后分別測1次毛細血管血糖5、較大運動量的運動結束后,進食量可以適當增加。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有以下幾種情況時禁止運動:1、血糖>16.7mmol/L;2、尿中有酮體;足部或下肢感覺異常;3、有心悸、氣促、惡心、眩暈;4、身體有疼痛;5、視覺有模糊。運動與糖尿病的并發癥有哪些關聯性呢?1、血管疾病:有如下表現者,中等強度到高強度的運動有加重潛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應在運動前對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進行評估。年齡>35歲2型糖尿病病程>10年1型糖尿病病程>15年其他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有微血管病變:增殖型視網膜病變、腎病(包括微量白蛋白尿)外周血管病變自主神經病變2、外周血管疾病:根據病情不同,可從事輕到中等強度的運動。3、視網膜病變:有增殖型視網膜病變的患者不適合從事負氧運動、阻力運動、跳躍運動和包含憋氣動作的運動。4、腎病:可從事低到中等強度的運動。5、 神經病變:有保護性感覺喪失的患者應避免負重運動和需要足部反復活動的運動項目,如跑步機、長距離行走、慢跑、踏樓梯運動;可進行游泳、騎車、劃船、坐在椅子上的運動、上肢運動和其他非負重運動。應注意運動時所穿鞋子的舒適性,在運動前后常規檢查足部。三、旅行中自我管理-準備工作。至少在出發前4周去醫院看病,征求醫生的意見,決定是否可以旅行,備足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及相關注射用品,有條件患者隨身攜帶血糖自我監測工具隨身攜帶病情記錄本、急救卡及含糖食品,學會出現感冒、腹瀉、發熱等情況時的處理方法結伴出行。旅行中糖尿病需要注意的事項有盡量不使作息時間有很大的變動。堅持飲食規律,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過度勞累、按時用藥。如出現頻繁的惡心、嘔吐伴神志改變等,應就近醫院治療、隨身攜帶含糖食品;告訴同伴處理低血糖的方法,以防萬一、定時監測病情,并作好記錄、注意足部保護。四、糖尿病患者駕駛時的注意事項:定期復查病情,病情許可方能駕駛。駕駛前測血糖,如低于5.6mmol/L,應適當加餐后再駕駛,車內備有應急食物及糖塊,避免長途駕車旅行,一旦長途旅行需要在出發前做好計劃,并且在每駕駛4小時時停車休息,適當車外活動,盡量保持原有的生活規律,避免開夜車,做好血糖的監測和記錄。
糖尿病病情管理主要有哪些方面內容?丁醫師說一般我們從下面幾方面著手。癥狀監測、一般監測指標、代謝控制指標監測、糖尿病并發癥的自我監護、糖尿病生病期間的自我管理。糖尿病監測的意義在于有利于判定并掌握病情控制程度、有利于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使病情獲得最佳控制。有利于及時預防、發現、治療各種急性并發癥、有利于及時預防、發現、治療各種慢性并發癥、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并最終延長其壽命。對于癥狀監測主要著重于三多一少----血糖高于12mmol/l,乏力倦怠,出虛汗,夜間盜汗,腿軟,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皮膚癢,下身癢,便秘,腹瀉,肢體麻木,疼痛,性功能下降,尿頻,走路腿痛,足發涼,足潰瘍,傷口不愈合,原因不明發熱等。如果無癥狀------不可靠,延誤病情;有癥狀------病情嚴重到一定程度。一般監測指標:體重及體重指數、腰圍、腰臀比、血壓、體重及體重指數理想體重=身高-105(公斤)±10%,低于此值20%為消瘦,超過20%為肥胖。一般監測-血壓:至少每月測一次,一般控制目標為血壓<130/80mmHg;若24小時尿蛋白>1g,血壓應<125/75mmHg糖尿病人應當從血壓>130/80mmHg開始干預,開始治療后應密切監測血壓控制情況,以確保控制達標。代謝指標監測: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尿糖、血脂、尿酮體。
血糖的監測的意義:是指導血糖控制達標的重要措施,也是減少低血糖風險的重要手段。指尖毛細血管血糖檢測是最理想的方法:血糖自我監測頻率取決于治療的目標和方式。血糖自我監測頻率: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應每天監測4-7次,直到病情穩定,血糖得到控制,病情穩定的患者每周監測1-2天,使用胰島素治療者在治療開始階段每日至少測5次,達到治療目標后每日自我監測血糖2-4次,使用口服藥和生活方式干預的患者達標后每周監測血糖2-4次。自我監測血糖的時間及意義:空腹血糖(空腹8-10小時), —反映人體基礎狀態血糖的水平,餐前血糖 —便于患者調整食物量和餐前胰島素量;餐后2h血糖(從第一口飯算起) —反映人體在糖負荷后血糖的水平;睡前血糖 —有利于防止夜間低血糖。自我監測血糖的時間及意義:夜間3點左右血糖—有利于防止夜間低血糖和判斷早晨空腹高血糖產生的原因;運動前后血糖—運動前后血糖的測定是制定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和時間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