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李先生,不久前突然右腦偏癱,被送進徐礦總醫院神經內科治療。通過儀器檢測,排除了腦出血病癥。急性腦血管造影提示,他右側大腦動脈上干閉塞,屬急性腦梗塞。主治醫生給他進行了溶栓治療后,患者肢體明顯恢復,可以自由活動。
“才50多歲,不想那么早就倒下了。”李先生笑著說,“好在又活過來了,多虧了徐礦總院神經內科醫生的及時治療。”
提起神經病,不少人會與精神病相混淆。但是,如果說到神經內科,普通市民對此的理解則多是“看腦子”的科室。那么,神經內科的診療范圍到底有哪些呢?徐礦總院神經內科主任魏秀娥說,這個理解沒有錯,但不全面。神經內科是主要診治腦血管疾病,頭痛,睡眠障礙,神經系統感染,脊髓疾病,癲癇,癡呆,神經肌肉接頭疾病,肌肉疾病,周圍神經疾病,運動障礙疾病,神經系統變性病,代謝病和遺傳病等,主要檢查手段包括MRI,CT,神經電生理檢查,頭頸部血管超聲,神經肌肉活檢,ECT,PETCT等。
魏主任進一步介紹說,根據血管病變的特點,腦血管疾病主要分為缺血性,出血性兩大類,這也是平時大家接觸最多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誘發原因很多,有高血壓引起動脈硬化的小血管病變,導致小血管逐漸閉塞;或是糖尿病,高血脂等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使局部形成血栓,血管堵塞。這些情況都可以造成腦組織缺血壞死,最終引起肢體無力癱瘓,說話困難,昏迷不醒等。
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大多數由高血壓引起,長期過高的血壓,使小血管損壞,生成微小動脈瘤,在血壓急劇波動時就容易破裂,引起腦出血。“腦出血是比較兇險的一類疾病,常常致人人死地。”魏主任繼續說:“腦血管疾病是神經內科常見病,多發病,有很高的致殘率,復發率,常見有一人中風,累倒一家人的現象,其中80%左右為缺血性腦血管病。”
為此,魏秀娥主任為大家提出健康忠告:控制高血壓是預防中風的重點,高血壓病人要遵醫囑按時服用降壓藥,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緒激動的事,飲食須清淡有節制;防治動脈硬化,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動物內臟等,同時適量運動增加熱量消耗;控制糖尿病。遵醫囑服用降糖藥,定期測血糖,積極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并發癥;注意中風先兆。一部分病人在中風發作前常伴有血壓升高,波動,頭痛頭暈,手腳麻木無力等先兆,發現后盡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控制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當然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先兆時,應讓其安靜休息并積極治療,防止其發展成腦血栓;注意氣象因素的影響。高血壓病人在穿衣,飲食,運動等方面都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態。
魏主任特別提出三個半分鐘理論,既不花半分錢,可以少死很多人!方法很簡單:夜里醒過來不要馬上起來,在床上先躺半分鐘,坐起來半分鐘,兩腿下垂在床沿又等半分鐘。經過三個半分鐘,再起床上廁所就沒有問題了。
不花一分錢,腦缺血沒有了,心臟不僅很安全,還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猝死,不必要的心肌梗塞,不必要的腦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