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婦幼保健院/婦幼頻道:新生兒敗血癥聽著可怕,但它是一種可以治愈的疾病。徐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病區主任劉松林介紹,新生兒敗血癥指的是新生兒期,細菌或真菌侵入其血液循環并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其發生率為活產嬰兒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八,寶寶出生體重越輕,胎齡越小,發病率越高。那么,新生兒敗血癥有哪些癥狀可以讓家長提前預知?又該如何預防新生兒敗血癥的發生?對于新生兒敗血癥寶寶應該如何護理?聽聽新生兒科專家劉松林的權威解答。
新生兒敗血癥分早發型和晚發型兩種 寶寶吃奶減少、拒奶等要警惕
劉主任介紹,新生兒敗血癥可分為早發型和晚發型兩大類。早發型在出生后7天內起病,多與母親孕期健康狀況有關,與其宮腔內疾病感染相關;晚發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多與產后或產時的水平傳播有關。
“新生兒敗血癥的早期臨床表現常不典型,早產兒更是如此。”劉主任指出,不過并不是完全不可捉摸的,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寶寶會出現進奶量減少或拒奶,嗜睡,煩躁不安,哭聲低,發熱或體溫不升;也可表現為體溫正常、反應低下、面色蒼白或灰暗、神萎、體重不增等,有時也會表現出黃疸突然加深,嚴重感染會出現休克。
劉主任特別強調,準父母們要認真觀察寶寶的情況,了解寶寶的變化,以便早期發現疾病,及時治療。
新生兒敗血癥影響全身系統 及時就診積極治療是關鍵
談及新生兒敗血癥的危害,劉主任指出,它傷及寶寶的每個系統,并且有不同表現,可從以下幾方面說起:
(1)皮膚:皮膚顏色蒼白、發灰、發青,特別嚴重的情況下,皮膚會發花,有出血點。
(2)消化系統:厭食、吃奶減少、嘔吐、腹瀉,嚴重時可出現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3)呼吸系統:呼吸急促、口周發紺、發青、嚴重會出現呼吸暫停。
(4)中樞神經系統:易合并化膿性腦膜炎等。
劉主任指出,這樣的情況就非常嚴重了,一旦出現發燒或者感染嚴重的情況,就建議家長給寶寶做腰穿檢查,以此判斷是否有中樞感染的情況發生。
(5)心血管系統:感染性心內膜炎、感染性休克。
(6)血液系統:通過血常規檢查,能夠及時發現白細胞和血小板的變化,劉主任指出,這兩種情況變化都是不正常的,白細胞低比高更可怕,白細胞過低可出現免疫力低下,血小板過低會導致出血;嚴重感染會致肺出血,甚至DIC。
(7)泌尿系統感染
據介紹,通常情況下,在徐州婦幼保健院內出生的寶寶,如果發現有新生兒敗血癥的指征,就會轉到新生兒科病房,這些寶寶由于發現的早,一般感染都比較輕;而嚴重的患者大多來自于門診或者從農村一些偏遠地區,這些寶寶往往是由于父母的醫學知識不多,家庭護理意識不強,護理不到位等造成的。
劉主任說:“門診中,有這樣的一群家長,寶寶存在輕度感染時,家長未重視,看到寶寶吃奶發育等身體狀況良好,就一直想著等等看,以為病菌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消除。”其實這種思想是錯誤的,新生兒敗血癥需及時就診,積極治療,以免產生嚴重的并發癥。
治療新生兒敗血癥以抗菌治療為主 輔助營養支持治療
那到底應該如何治療新生兒敗血癥呢?劉主任介紹,由于抽血培養出結果需要的時間較長,大概一周左右,所以一般多會根據臨床經驗選用抗生素治療,以后再根據血培養結果及細菌藥敏試驗調整抗生素。
劉主任指出,除此之外,出現拒奶,吃奶少,體質弱的寶寶還需配合營養支持治療,多采用靜脈輸液糾正酸中毒及電解質失衡,注意保暖,糾正缺氧,輸送氨基酸、免疫球蛋白等,增加寶寶的免疫力。對于特別嚴重的敗血癥患者,可以進行換血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謹遵醫囑是非常重要的。”劉主任說道,在病房中,有些家長對該病認知度不夠,在為寶寶治療的過程中,全然不顧醫生的要求,出現好轉未達到治愈標準,就要求出院,往往這些寶寶容易發生再次感染的情況,對寶寶的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護理新生兒敗血癥寶寶 要盡量創造無菌環境
出院后的新生兒敗血癥寶寶又應該如何護理呢?劉主任說,在新生兒護理方面,要有無菌觀念,要盡量為新生兒敗血癥寶寶創造出一個相對無菌的環境,護理孩子前,要清理干凈雙手。
其次,母乳喂養的寶寶,若媽媽的乳頭處有汗水應適當擦拭;奶粉喂養的寶寶要注意奶具衛生,一般家長會選擇熱水燙奶瓶消毒,對此,劉主任建議,奶具的消毒最好選擇煮沸的方式,減少消化道感染機率。
另外,現在天氣炎熱,由于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過高的室溫容易導致寶寶發燒;劉主任建議準媽媽們可以適當采取降溫措施,將空調溫度設置在26℃左右,注意適當通風。
最后,根據環境溫度變化適當穿衣,不要包裹過多,定時檢測孩子體溫變化。
上圖:徐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病區主任 劉松林
專家介紹:劉松林,徐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病區主任,主任醫師。從1992年本科畢業后一直從事兒科臨床工作。現任徐州市醫學會醫學遺傳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秘書、徐州市醫學會圍產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徐州市醫學會急診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專業擅長:擅長于兒科和新生兒科常見病的診治和急危重病的搶救和治療。
門診時間:周四全天
徐州婦幼保健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