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婦幼保健頻道:自2015年開始,我國把每年五月的第三周設定為全民營養周。2017年全民營養周是在5月16日-5月21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追求的不再僅是“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今年全民營養周的主題設定為“全谷物,營養+ ,開啟營養健康谷物新時代”,口號是““健康中國,營養先行”。
民以食為天,每個年齡段人群都有不同的營養需求,也有特定的營養膳食指南,包括兒童營養、孕期營養、哺乳期營養、老年人營養等。在全民營養周之際,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特別策劃,推出全民營養周宣傳活動,利用該院孕婦學校,邀請兒保科、產科、營養科專家針對孕期準媽媽和嬰幼兒這一特殊群體,進行營養膳食指南教育宣傳講座,受到市民的歡迎和廣泛好評。
在5月18日下午的講座中,江蘇省營養協會婦幼分會委員、徐州市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褚英對全谷物營養的意義及嬰幼兒的膳食指南進行了現場宣講,吸引了眾多家長和孕期準媽媽前來聆聽。
一、了解全谷物和雜豆,為主食加分
在食物多樣的平衡膳食結構中,谷類是作為最基礎的一類。人的一日三餐都要攝入充足的谷類食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主食。然而,除了大家再熟悉不過的米、面食品,在主食的安排上我們還應該粗細搭配 。細糧是指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精白米面,而粗糧就是給主食加分的全谷物和雜豆。
(一)什么是全谷物?
全谷物是指未經精細化加工或經碾磨、粉碎、壓片等處理后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備的胚乳、胚芽、麩皮及其天然營養成分的谷物。我國傳統飲食習慣中作為主食的糙米、全麥粉、燕麥、玉米、高粱、小米、蕎麥、薏米、青稞、大麥、黑麥、黑米、裸麥、黃米、粟米,以及原產南美洲的藜麥,都可以稱得上是全谷物。
(二)什么是雜豆?
雜豆是指除了大豆(如黃豆、黑豆)之外的其他干豆類,如紅豆、綠豆、蕓豆、花豆等。
(三)全谷物和雜豆為什么可以為主食加分?
全谷物和雜豆保留了天然谷類全部營養成分,比細糧能提供更多的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礦物質和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學物。雜豆同時也是蛋白質、鈣的良好來源。
(四)怎么才能吃到更多的全谷物和雜豆?
1. 吃多少?每天主食中有1/4~1/3應該是全谷物和雜豆,相當于1~3兩。
2. 如何與主食搭配?煮雜糧粥:小米粥、燕麥粥、八寶粥、綠豆粥。做面食:白面粉中混入玉米粉、全麥面粉。吃雜糧飯:蒸米飯時放一把糙米或燕麥、紅小豆、綠豆。
3. 如何才能把全谷物和雜豆做得更可口?全谷物和雜豆不易煮軟,口感粗糙。有必要學習掌握一些妙招把全谷物和雜豆做得更可口。煮粥喝雜糧飯前,事先把全谷物或雜豆浸泡幾個小時。巧用豆漿機制作五谷豆漿或全谷物迷糊。采用高壓鍋烹煮八寶粥。
二、0-24個月嬰幼兒喂養指南
(一)六月齡內嬰幼兒母乳喂養指南
堅持六個月以內母乳喂養
褚英主任首先強調了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她說:“母乳是嬰幼兒最理想的食物,營養成分最合適嬰兒生長發育所需,純母乳喂養能滿足嬰兒6月齡以內所需要的全部液體、能量和營養素,應堅持純母乳喂養6個月。”
母乳有利于新生兒腸道健康微生態環境建立和腸道功能成熟,降低感染性疾病和過敏發生的風險。另外,母乳喂養營造母子情感交流的環境,給嬰兒最大的安全感,有利于嬰兒心理行為和情感發展,同時也利于親子依戀關系的形成。母乳喂養經濟、安全又方便,也有利于母親產后健康減重,并降低母體乳腺癌、卵巢癌和糖尿病的風險。
現場,有些寶媽提出母乳喂養次數和時間如何把握的問題,褚英主任也給出了專業指導。專家表示,母乳喂養應從按需喂養模式到規律喂養模式遞進,嬰兒期是按需喂養的基礎,饑餓引起哭鬧時應及時喂哺,不要強求喂奶次數和時間,特別是三月齡以前的嬰兒。隨著月齡的增加,逐漸減少喂奶次數,建立規律哺喂的良好飲食習慣。如果嬰兒哭鬧時,應考慮非饑餓原因,非饑餓原因哭鬧時,增加哺喂次數只能緩解嬰兒的焦躁心理,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應及時就醫。
嬰兒配方奶是不能純母乳喂養時的無奈選擇
母乳的優勢是任何配方奶不能代替的,嬰兒配方奶只能作為純母乳喂養失敗后無奈的選擇,或者6月齡后對母乳的補充。6月齡前放棄母乳喂養而選擇嬰兒配方奶,對嬰兒的健康是不利的。由于嬰兒患有某些代謝性疾病、乳母患有某些傳染性或精神性疾病,乳汁分泌不足或無乳汁分泌等原因,不能用純母乳喂養嬰兒時,建議首選適合于0-6月齡嬰兒的配方奶喂養。
嬰兒生后數日開始每日補充維生素D 不需要補鈣
褚英主任介紹,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低,母乳喂養兒不能通過母乳獲得足量的維生素D。適宜的陽光照射會促進皮膚中維生素D的合成,但鑒于養育方式的限制,陽光照射可能不是6月齡內嬰兒獲得維生素D的最方便途徑。因此建議嬰兒出生后數日就應開始每日補充維生素D10微克。
針對新生兒要不要補鈣的問題,褚英主任提醒,純母乳喂養(母乳量足且母乳中鈣含量正常)能滿足嬰兒骨骼生長對鈣的需求,不需額外補鈣。
身長和體重是反映嬰兒喂養和營養狀況的直觀指標
嬰兒生長有自身規律,過快、過慢生長都不利于兒童遠期健康。嬰兒生長存在個體差異,也有階段性波動,不必相互攀比生長指標。母乳喂養兒體重增長可能低于配方奶喂養兒,6月齡前嬰兒每半月測量一次身長和體重,只要處于正常的生長曲線軌跡,即是健康的生長狀態。
(二)7-24月齡嬰幼兒喂養指南
生命最初1000天,是國際公認的奠定一生健康的機遇窗口期。7-24月齡嬰幼兒正處于這個關鍵期的第三階段,在這個重要階段,適宜的營養和喂養不僅關系到兒童近期的生長發育,也關系到他們成年后的健康狀況。
繼續母乳喂養,滿6月齡起添加輔食
大家知道,嬰幼兒6月齡后就要開始添加輔食了。7-12月齡嬰兒所需能量約1/3—1/2來自輔食,13~24月齡幼兒約1/2—2/3的能量來自輔食。但添加輔食時,有些家長會感到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添加。褚英主任表示,母乳中鐵的含量是比較低的,因此嬰兒最先添加的輔食應該是富鐵的高能量食物,如強化鐵米粉、肉泥等。在添加富鐵食物的基礎上,再逐漸引入其他輔食達到食物多樣化。
嬰兒滿6月齡時,胃腸道已相對發育完善,在繼續母乳喂養的同時,應及時添加輔食。此時添加輔食,不僅能滿足嬰兒的營養需求,也能滿足其心理需求,促進其感知覺、心理及認知和行為能力的發展。 有特殊需要時必須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輔食添加時間。
在此,褚英主任還特別提醒家長要注意嬰幼兒食物過敏的問題。母乳喂養是目前確認唯一可預防和緩解過敏的措施,但從6月齡起引入不同種類的食物后會增加嬰幼兒過敏的風險,包括牛奶、雞蛋、花生、魚、貝殼類等容易過敏的食物。每引入一種新的食物應觀察2-3天,密切觀察是否出現嘔吐、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如果出現需暫停添加該食物,同時可咨詢專業醫生進一步處理。
提倡順應喂養,鼓勵但不強迫進食
出生一年內是孩子生長的關鍵期,隨著嬰幼兒生長發育,父母應根據孩子的需要進行喂養,提供多樣化且與其發育水平相適應的食物,創造愉快的進餐環境,在喂養過程中及時感知嬰幼兒發出的饑餓或飽足的信號,并作出恰當回應。尊重嬰幼兒對食物的選擇,不強迫進食,鼓勵并協助嬰幼兒自己進食,培養進餐興趣,
現場,褚英主任還提到家長在喂養孩子時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填鴨式喂養”,不管孩子喜不喜歡、餓不餓,為了讓孩子吃飯要哄著、抱著,這樣做只會造成孩子厭食。為了培養孩子正確的進餐行為,進餐時不看電視、玩玩具,每次進餐時間不超過20分鐘。進餐時喂養者與嬰幼兒應有充分的交流,不以食物作為獎勵或懲罰。父母也應保持自身良好的進食習慣,成為嬰幼兒進食的榜樣。
盡量減少糖和鹽的攝入
褚英主任還提到,在門診接診中有些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參與喂養的家庭,經常會有這樣的疑惑,小孩子吃的食物是不是也要加鹽?在此,褚英主任特別指出,1歲以內輔食不需要加鹽、糖以及刺激性調味品。淡口味食物有利于提高嬰幼兒對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減少挑食偏食的發生,同時可以降低兒童以及成年后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代謝性疾病的風險。1歲以后可以嘗試淡口味的家庭膳食,父母應幫助嬰幼兒逐步達到與家人一致的規律進餐模式。
另外,褚英主任指出,油脂對嬰兒是必不可少的營養素,7-24月齡嬰幼兒能量30%-45%來自脂肪,因此 輔食不加調味品,但是需要添加額外的植物油。
注重飲食衛生和進食安全
嬰幼兒輔食應單獨制作,選擇新鮮、優質、無污染的食物及清潔水制作輔食。制作輔食前須洗手。制作輔食的餐具、場所應保持清潔,輔食應煮熟、煮透。制作的輔食應及時食用或妥善保存。嬰幼兒進餐前要洗手,進餐時一定要有成人看護,以防意外。整粒花生、堅果、果凍等食物不適合嬰幼兒食用。
本期專家:褚英,徐州市婦幼保健院 兒保科主任醫師 本科,學士學位。現任市營養學會藥品與食品安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省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專業委員會委員、省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省優生優育協會兒童保健分會委員,市家庭教育協會講師團成員。
從事兒童保健工作30多年,擅長兒童生長發育評估、喂養指導及營養性疾病的診治,高危兒早期干預、兒童神經心理行為測試及兒童常見心理行為異常的診治。先后主持并參加多項科研項目,其中四項分別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市衛生局“醫學新技術引進三等獎”。
近10余年來致力于兒童早期發展促進及高危兒的早期干預的研究,引進國家“八五攻關科研成果”——高危兒早期干預,減少兒童腦癱及智力低下的發生,推廣應用于全市兒童保健實踐,取得較好效果。
門診時間:周二、周四全天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