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28歲,怎么血壓就高了?”“不頭暈就不用管吧?”
凌晨兩點,程序員小李揉了揉酸痛的頸椎,順手拿起桌邊的可樂猛灌一口。體檢報告上“血壓145/95mmHg”的提示,被他隨手扔進了抽屜——畢竟不痛不癢,能有什么問題?這樣的場景正在中國各大城市的寫字樓、互聯網公司、創業園區反復上演。
《中國中青年高血壓管理專家共識》明確指出:我國18-49歲中青年高血壓患病率已達13.3%,但知曉率不足40%,控制率更低于10%。這意味著,每10個年輕人中至少有1人血壓超標,而其中6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患“慢性病”。
今天我們就請徐州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的醫生來揭開青年高血壓的真相。
一、中青年高血壓的現狀:年輕化≠無害化
數據警示:
患病率激增:過去30年,青年高血壓發病率增長超過3倍。
隱匿性強:70%患者無癥狀,首次確診即伴隨靶器官損害者占15%。
代謝異常普遍:超重(BMI≥24)人群高血壓風險是正常體重者的3.2倍。
典型高危人群:
●長期熬夜的職場從業者
●高鹽高糖的外賣依賴者
●久坐少動的辦公室白領
●長期承受房貸、育兒壓力的“雙職工”家庭
二、無聲的血管殺手:危害遠超想象
青年高血壓的“溫水煮青蛙”效應,源于其獨特的病理特點:
1. 血管彈性尚存: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但持續高壓正在損傷血管內皮,為后續動脈硬化埋下伏筆。
2. 交感神經過度激活:壓力、熬夜導致的激素紊亂,直接推高晨起血壓,加重心臟負擔 。
3. 靶器官早衰:研究顯示,未經控制的青年高血壓患者,10年內發生左心室肥厚的風險增加4倍,腎功能下降風險提高3.5倍。
臨床案例:
32歲的張女士,因“體檢發現血壓高”就診。雖然無不適感,但心臟超聲已顯示左心室肥厚,尿微量白蛋白超標。醫生直言:“您的血管年齡已相當于50歲人群。”
三、診斷標準:年輕人千萬別拿老年人的標準安慰自己
核心原則:
1. 診室血壓測量≥140/90mmHg即確診(非同日3次測量)。
2. 動態血壓監測更精準:白天平均≥135/85mmHg,夜間≥120/70mmHg。
3. 警惕“隱匿性高血壓”:約20%患者診室血壓正常,但動態監測或家庭自測超標。
特別注意:
年輕人血壓≥130/80mmHg即屬“正常高值”,需要立即啟動生活方式干預!
四、如何防治:生活方式調整是核心
《中國中青年高血壓管理專家共識》強調:中青年高血壓患者應接受至少3個月的生活方式干預,無效后再考慮藥物。
科學干預方案:
1. 飲食控制:
限鹽:每日鈉攝入<5g(約一啤酒瓶蓋)。
DASH飲食:高鉀低鈉、高膳食纖維、優質蛋白+低飽和脂肪、足量鈣鎂,就是多吃全谷物、蔬菜、低脂乳制品、豆制品,每周2次深海魚,少油、少鹽、少糖飲食。
限酒:男性每日酒精<25g(約250ml紅酒,白酒1兩左右),女性還要減半。
2. 運動堅持:
有氧運動:每周5次快走/游泳/騎自行車,每次30-40分鐘,可分2次完成。
抗阻訓練:每周2次啞鈴/彈力帶練習,每次20分鐘。
避免誤區:血壓≥160/100mmHg時禁止劇烈運動。
3. 壓力管理:
正念冥想:每天10分鐘呼吸訓練。
睡眠管理:保證23:00前入睡,睡眠時長7-8小時。
五、藥物治療:科學用藥不踩坑
當生活方式干預效果不足時,需遵專業醫生醫囑選擇藥物:
1. 首選藥物:ACEI/ARB類(“沙坦類”、“普利類”降壓藥)適合合并肥胖、糖代謝異常者。
2.聯合用藥:血壓≥160/100mmHg可直接啟動兩種藥物聯合。
3. 動態調整:每2周復查,避免“吃上藥就萬事大吉” ,根據血壓情況還需及時調整藥物。
提示:
高血壓治療的專業科室是“心內科”“心血管內科”或“高血壓門診”專病門診。
降壓藥的作用是幫你把血壓長期穩定的“壓”在達標線以內,而血壓是會隨著季節、身體狀態甚至情緒波動的,因此定期測量,定期復診是必須的。
六、預防指南:給血管穿上“防彈衣”
1. 血壓自測:30歲以上每月測量血壓,優選上臂式電子血壓計。
2. 體重管理:BMI控制在18.5-23.9,腰圍(男)<85cm /(女)80cm。
3. 職場防護: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設置手機提醒喝水 。
七、破除五大認知誤區
1. 誤區:“年輕人血壓高點沒關系”
真相:青年時期的高血壓,未來發生腦梗的風險增加2倍。
2. 誤區:“沒有頭暈就不用治療”
真相:頭痛頭暈往往出現在血壓急劇升高時,無癥狀者更危險。
3. 誤區:“喝紅酒能軟化血管”
真相:任何酒精都會損傷血管內皮,所謂“益處”遠低于害處。
4. 誤區:“血壓正常就能停藥”
真相: 隨意停藥會導致血壓波動,比持續高血壓更易誘發腦出血等嚴重并發癥。
中青年高血壓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拆彈的關鍵在于“早發現、早干預”。從今天開始,放下手中的奶茶,關掉凌晨的電腦,給血管一次重生的機會。請您記住:治療的最佳時機,永遠是“現在”。

韓冰
心臟病診療中心主任 主任醫師
徐州市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長
醫學博士后 博士研究生導師
1991年畢業于南京鐵道醫學院醫療系,1994年至1997年在同濟醫科大學攻讀研究生,獲醫學碩士學位,2005年至2008年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8年至2010年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做博士后工作,專門從事房顫及室性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臨床治療及研究工作。主要社會兼職包括:江蘇省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師協會心律失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房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醫師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胸痛中心認證工作委員會委員等。
擅長心律失常、瓣膜病、心力衰竭的臨床及介入治療。在蘇北地區最早獨立開展室上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心房顫動等多種心律失常的射頻消融治療,至今獨立或指導他人完成此類手術10000例以上。在房顫消融方面首創了“超大環肺靜脈電隔離術式”,在病理性室性心動過速消融方面首創了“起搏時S-Q間期指導的基質消融策略”。在國內最早開展“經皮二尖瓣球囊擴張聯合房顫導管消融一站式手術”,在國際上首創“經肺動脈消融房性心律失常”技術。在蘇北地區率先開展“經心包心外膜消融室性心動過速”,并做了重要技術改進,先后在河南、山東、上海等十余家省市級醫院做技術推廣。
專家門診時間:周一上午 門診地址:2號樓門診樓3樓306室

阮宏云
心血管內科二病區副主任 主任醫師
醫學博士 碩士研究生導師
畢業于蘇州大學,現為江蘇省醫學會心血管分結構性心臟病組委員,江蘇省老年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委員,江蘇省康復醫學會心血管康復專業委員,徐州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委員兼工作秘書。
自2010年開始從事心血管病介入治療,擅長于結構性心臟病(包括先天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頑固性高血壓)微創介入治療、肺動脈高壓規范診治和頑固性高血壓的診治。已獨立完成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狹窄等)介入治療1500余例。作為結構性心臟病團隊核心成員,熟練掌握二尖瓣狹窄球囊擴張術,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左心耳封堵術等微創介入治療。率先在淮海經濟區開展肺動脈高壓規范化診治,帶領團隊獲得首批“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肺動脈高壓專科聯盟達標中心”。率先在淮海經濟區開展經肘正中靜脈分側行“腎上腺靜脈采血”精準診斷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及經皮腎動脈去交感神經術治療頑固性高血壓。
專家門診時間:周一全天 門診地址:2號樓門診樓3樓304室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