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資訊:74歲的吳阿姨患骨質疏松好多年了,日常生活里她還是很注意的,每天定時補充鈣及維生素D,每周服用一次利塞磷酸鈉,這些標準的抗骨質疏松的方法她都堅持使用。可是,兩個月前,吳阿姨開始出現腰部及下肢疼痛的癥狀,來到徐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檢查,發現其骨密度T值小于-2.5。接診的副主任中醫師、骨質疏松專病門診負責人丁凱采用中醫經典名方獨活寄生湯為其治療,不久,吳阿姨的癥狀明顯減輕。
骨質疏松導致腰腿痛,中醫名方改善癥狀
吳阿姨在幾年前的體檢中就發現自己有骨質疏松的狀況,平日非常注重保養的她對此也沒有掉以輕心。根據醫囑,她每天吃鈣片,補充維生素D,每周還會定期服用專門用于抗骨質疏松的藥物——利塞磷酸鈉。這樣過了幾年,吳阿姨認為自己骨質疏松的毛病應該沒有進一步加重。
兩個月前,吳阿姨感覺腰部及下肢有些疼痛的癥狀,起先并未在意,可這種疼痛越來越重,放心不下的她來到市中醫院內分泌科做進一步檢查。該科副主任中醫師、骨質疏松專病門診負責人丁凱接診后為其進行了骨密度測試,發現T值低于-2.5,于是確診為骨質疏松,其腰腿部的疼痛也是因此而引發。
吳阿姨不解地問:“我一直在補鈣,怎么還會骨質疏松?還需要怎樣的治療呢?”對此,丁凱解釋說,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骨質疏松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尤其是女性人群,由于其骨量峰值比男性低,再加上絕經時雌激素的突然下降,都會導致骨量快速丟失。
針對吳阿姨的情況,丁凱為其辨證施治,制訂了相應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一方面繼續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同時配合中醫經典名方獨活寄生湯,以補肝腎、養氣血、止痹痛。這樣治療了兩周左右,吳阿姨明顯感覺腰腿疼痛的癥狀減輕了。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不可怕
據丁凱介紹,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到了49歲更年期階段,慢慢就會出現肝腎陰虛的表現,加之此階段雌性激素分泌逐漸減少,骨量也隨之丟失。到了70歲以后,隨著年齡增加,又會出現一個骨量加速丟失的階段,所以臨床上患骨質疏松的女性遠多于男性,老年人群中也更易出現骨質疏松。“骨質疏松除了會帶來腰酸背痛、駝背、身高逐漸變矮等癥狀外,其最大危害在于非常容易導致骨折。”丁凱說,“尤其是髖骨骨折,一旦發生,極難治療,而長期臥床會造成老年人各臟器衰竭,甚至引發死亡。”
“因此,就骨質疏松來說,一定要積極預防,科學治療。”丁凱強調說,“不管是預防還是治療,任何單一的方法都不能達到理想效果,而中西醫相結合則能起到相輔相承的作用,使預防和治療效果更為突出。”
據丁凱介紹,中醫將骨質疏松歸于“骨痿”范疇,中醫辨證則為肝腎陰虛,中醫以補益肝腎、健脾益氣、活血化瘀為治療準則,進而達到強健骨骼的目的。“中醫院內分泌科骨質疏松專病門診經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在治療骨質疏松上首先會以現代醫學標準,給予病人足夠的西醫診療支持。同時,我們還通過研究古方,發揮傳統中醫特色,利用中醫藥來輔助改善患者的各種癥狀,取得較好成效。”
據介紹,除老年性的骨質疏松外,女性圍絕經期以及青少年的生長發育期也容易出現骨質疏松癥狀,“對于不同年齡、不同原因形成的骨質疏松,需要明確病因,才能辨證施治。”丁凱說。
女性圍絕經期骨質疏松一般出現在女性絕經5—10年內,許多人會有腰背疼痛的癥狀,從中醫辨證來看,多由肝陰不足、肝血虧虛造成。“對這種骨質疏松,我們在治療上以補肝陰、滋陰養血、活血通絡止痛為主,以盡可能地維持其骨量,緩解癥狀。”
對于青少年生長發育期的特發性骨質疏松來說,中醫認為和脾運化不足導致的消化吸收不好有關。治療上除日常補鈣以外,還需輔以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中藥。
正確認識骨質疏松,做好骨密度檢測
骨質疏松危害極大,有些人卻不夠重視。“實際上,我們國家已將居民的骨密度篩查與血糖、血壓、血脂、冠心病等的篩查提到同等高度。”丁凱建議,40歲以上成年人每年要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當T值小于-2.5,即可確診為骨質疏松;如果T值在-1.0—-2.5之間,則表示骨量下降,當發現骨量下降時就要及時進行治療了。
人的骨量高峰一般在25—30歲,丁凱建議,從青少年起就應該從飲食上注意鈣質的補充,多攝入蝦皮、牛奶之類的高鈣食物,加強運動,每天保證半小時左右的日曬,避免熬夜、吸煙、喝酒,不過多飲用濃茶、咖啡等飲料,以維持正常的骨量,減少骨質疏松的發生率。
專家介紹
丁凱,副主任中醫師,博士在讀,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青年委員,徐州市高血壓糖尿病一體化管理改革試點項目專家。目前擔任我院內分泌科骨質疏松專病組組長。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師從王旭教授。2007年在北京協和醫院進修一年。2013年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專科進修一年。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多篇,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對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糖尿病及其各種急慢性并發癥、甲狀腺疾病、痛風、代謝綜合癥、高脂血癥、更年期綜合征、痤瘡、黃褐斑等有豐富治療經驗。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