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春夏交替冷暖不定,往往是消化系統疾病的高發期、復發期。自從春節以來,患者不斷增多,再過一個多月就要立夏了,春夏交接,萬物上升,消化道慢性病容易在這個季節復發,近來中青年人因為飲食起居不規律患上肝膽胰腺疾病的也不在少數。”市中醫院消化二科主任王勝英說,消化系統包括食管、胃、肝、膽、胰、小腸、大腸等,一處不適,波及全身,找準病癥、對癥治療非常關鍵。
從醫30年、身兼多職的王勝英主任介紹,消化科將現代醫學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與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相結合,靈活應用于臨床實踐中,注重突出中醫特色、重視辨證論治,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腹部脹痛原因多,舒肝和胃解郁結
年初,有位58歲的男性患者因尿頻、排尿困難住院治療,查肝功能明顯升高,上腹部增強CT檢查肝硬化,脾大,腹水,肝臟多發小囊腫,肝左內葉一過性強化灶,遂予以保肝對癥治療了一周,待復查肝功能正常,患者自覺病情好轉出院。
患者出院后,病情又反復,并伴有尿黃、皮膚瘙癢等。來到市中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初步診斷為肝硬化、2型糖尿病。接診的王勝英主任了解到,該患者糖尿病史4年,間斷口服藥控制,吸煙史30余年,一天20支,有飲酒史30余年,每日飲白酒半斤。從中醫方面辨病,患者因既往大量飲酒,濕邪內生,日久化熱,舌紅、苔黃膩、脈弦,渾身乏力,腹部脹滿不適,病位在肝、脾、腎,病理因素與氣、血、水、熱相關,辨證為肝胃不和、濕熱蘊結、氣滯血瘀。
針對患者的情況,王勝英主任為患者制訂了保肝降酶、抑酸護胃、營養支持的治療方案,在西藥的基礎上,輔以中藥疏肝健脾、清熱利水。入院一周以來,患者自覺腹脹較以前好轉,乏力癥狀明顯減輕,食欲也增加了。
王勝英主任說:“這位患者的病癥在中醫有個名字叫‘積聚癥’,又稱癖塊、痃癖、痞塊,以腹內結塊、伴有脹痛為主要病證。西醫學診斷,凡多種原因引起的肝脾腫大、增生型腸結核、腹腔腫瘤等多屬‘積’之范疇,胃腸功能紊亂、不完全性腸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塊則與‘聚’關系密切。中醫的解釋,積聚的原因多由情志不舒、飲食不節、起居失宜導致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脾失健運、食滯痰阻。”
記者在門診了解到,消化科近期收治了數例這樣的患者,在中西醫綜合治療下,都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半月前,一位53歲的女患者感冒后口服藥物治療后,出現食欲減退、腹脹間作、胃內有燒灼感、兩肋疼痛不適、口干口苦,于外院住院治療無明顯改善,患者遂來到中醫院尋求治療。
經一系列檢查,王勝英主任診斷這位女患者為膽道結石伴感染、慢性胃炎(伴膽汁反流)、特發性(原發性)高血壓,經過辨病辨證認為,患者勞累后好生氣,肝失疏泄,肝胃不和則氣行不暢,綜合各種癥狀,予以舒肝利膽、理氣和胃方藥,并予艾灸、針灸治療,數日后患者訴上腹脹痛好轉。
腹瀉8年多方求治,中西藥兼用改善癥狀
一個月前,消化科收治了一位血便、伴下腹部墜脹的55歲男性患者。患者主述2011年無明顯誘因解膿血黏液便,伴里急后重,曾于外院就診,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予對癥治療后好轉出院,然而8年來癥狀反復,發作不定,伴黏液膿血便,間斷住院治療效果尚可,但出院后病情反復,遷延不愈。
接診的王勝英主任了解到,該患者有既往抽煙史20余年,平素脾胃虛弱,受涼或飲食不節后易發腹瀉,經結腸鏡檢查,診斷患者為潰瘍性結腸炎,為進一下查明患者的結腸炎是急性結腸炎、阿米巴腸炎、克羅恩病還是消化道腫瘤,予以內鏡及腹部CT等檢查,排除腸道占位等。患者入院后予消炎止痛、止血等治療,并針對中醫辨證診斷出的濕熱下注、氣血失調等癥,予以中藥健脾化濕、清利濕熱等治療。
入院一周以來,患者服用一些藥物后,腹痛癥狀緩解,黏液膿血便次數減少,繼續口服中藥湯劑清熱燥濕、調氣和血,配合艾灸等治療,大大改善了癥狀。
消化科通過中醫全身辨證用藥加局部灌腸給藥,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穩定。
“中藥對改善胃腸道各部位的動力紊亂具有較好的療效,經臨床及試驗研究,中藥制劑效果好,廣泛用于臨床,深受患者好評。”王勝英主任介紹,“本著以人為本,規范、個體化、治未病的原則,我科根據不同的病情,不但采取以中醫藥為主導的中西醫結合的特色化治療,還開展了平衡火罐療法、諸穴閃罐、走罐療法、中藥榻漬治療、中藥熏洗、中藥足浴治療、埋線療法、中藥保留灌腸、耳穴壓豆、艾灸、穴位按摩等多種中醫特色療法,深受患者信賴及好評。”
“我科新采用穴位貼敷、中藥膏方的方法改善脾胃虛弱、胃腸虛寒患者的不適癥狀,并以三九、三伏貼穴的形式擴大知名度及影響力。科室制定的兩種‘院級膏方’舒暢暖胃膏和舒胃調氣膏和兩種‘科級膏方’舒意通便膏和疏肝理氣膏,讓許多接受中醫特色治療的患者從中受益。”
重視辨證論治,多學科聯合打造專病特色
“中醫治療肝病歷史悠久,具有調節整體臟腑功能,扶正祛邪、調理氣血等功能,在慢性肝病的治療上,通過疏肝理氣、補氣活血、滋補肝腎、溫陽利水等治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消化二科不斷探索亞專科建設方向,積極開展專病建設,已開設酒精肝、脂肪肝、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專病門診。”王勝英主任說,“中西醫結合治療首先要將患者的病情診斷清楚,大的治療方向要明確,諸如在晚期肝硬化出現消化道出血、腹膜炎等急慢性并發癥時,首當其沖的還是西醫,用西醫的手段把癥狀控制住后,在生命指征安全平穩的情況下,再一步一步慢慢調理,發揮中醫的優勢。中西醫結合治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在改善臨床癥候和肝功能損害上顯示出卓越的效果,療效較單純西藥明顯,尤其是防治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在增強人體自身免疫力及調節營養代謝失調方面有滿意的效果。”
王勝英主任介紹,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病理改變,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成為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且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正常人的肝組織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如果肝內脂肪蓄積到一定程度就稱為脂肪肝。
“我們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并結合中醫古代文獻中有關肝病的論述以及現代各醫家臨床觀點,提出了化濁祛瘀法治療脂肪肝。此法配合中醫特色治療,大大提高了藥效,有效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阻止了脂肪肝慢性病程。”王勝英說。
同樣是脂肪肝,其癥候分型各有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王勝英說:“諸如濕熱蘊結型表現為右肋脹痛或脹滿不舒、口干口苦、大便溏薄,中醫治療時應以清熱利濕、疏肝健脾為主;痰瘀阻滯型肝病則會脘腹痞悶、形體肥胖,對這類脂肪肝應以化痰散結、活血通絡為主;肝郁氣滯型肝病胸脅脹悶、惡心嘔吐,應給以疏肝理氣、開郁散結。此外,中醫還有特色針刺、耳針、耳穴埋豆、經穴磁導、穴位注射等多種針對性治療。”
在常規西藥保護肝細胞、抗炎、改善肝臟代謝等治療基礎上,消化二科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通過中醫辨證論治來治療肝病,根據患者的病情、病史對癥下藥,針對不同的證型選擇不同的方劑或方藥進行治療,提出了“疏肝健脾”“利濕降濁”“活血化瘀”法。
王勝英主任說:“現代肝病治療不僅涉及到單個學科,而且涉及多個中醫內科和西醫學科,包括內分泌科、風濕科、針灸科及彩超室、CT室等,中醫院大力推行的多學科聯合診療制度,在對疑難復雜肝病的治療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