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消化系統包括食管、胃、肝、膽、胰、小腸、大腸等,夏季人們冷食過多、起居無常,是消化系統疾病的高發期、多發期。徐州市中醫院消化科堅持中西醫優勢互補,突出中醫診療特色,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科普病的基礎上,已研究出胃病系列方、慢肝系列方等專科用藥,在某些疑難病如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膽汁瘀積性肝硬化等慢性肝病的治療方面成果顯著。
市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王勝英教授說,中醫急治標,緩治本,尤其是脂肪肝、酒精肝、潰瘍性結腸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膽胰疾病、胃炎及胃潰瘍、胃腸道功能性疾病,單純西醫療效欠佳,該科通過中醫中藥特色治療,辨證論治,加強個體化治療,療效滿意,深受患者好評。
夏季胃腸病高發,祛病首要杜絕病因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工作壓力變大,情緒容易焦躁,再加上飲食不潔、喝酒、熬夜,勞累,生活不規律,就造成了胃腸病的增多。”王勝英主任說,患者來醫院就診,診斷準確是治療的基礎,正確的診斷決定了下一步治療的方向和愈后效果。經過一定的檢查,需要手術的可手術,不需要手術的可以內科保守治療,以中醫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對門診患者來說非常有效。
王主任說,女性患者比較容易受情緒影響,有的人經常生氣,尤其是四五十歲快到更年期的年齡,本來胃腸功能就差,脾胃虛弱,再加上家事單位事的困擾和更年期的影響,導致肝火旺盛,上熱下寒,這種情況就需要用中藥來舒肝理氣、健脾和胃。
沒有節制的生活易導致精神疲憊、胃腸紊亂。王勝英說:“疾病的發展與個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治療疾病的前提是去除病因,疾病才不會反復發作。現代人飲食睡眠沒規律,在經常加班加點的特殊職業人群中,消化疾病尤其多。而工余時間,人們為了緩解、放松,又過度地運動、游戲、應酬,不但不能讓透支的身體得到恢復,反而雪上加霜。研究表明,每個人的睡眠都是由自己的生物鐘所控制,生活無規律會造成生物鐘的紊亂、自身免疫力下降。”
王主任提醒,有規律地進餐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而利于消化,每日三餐要定時,每餐食量適度,避免過饑或過飽。情緒與疾病有著密切的關系,發怒、緊張都可能導致自身保護修復機能減退,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很重要。
辨證辨病治療,為個體提供專業護衛
有一位來自農村的慢性胃病女患者在外院多方治療不佳,非常煩惱,更加重了病情。患者來到市中醫院后,王勝英主任采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方法,為其健脾益氣、疏肝理氣活血,治療兩個月后癥狀明顯改善。
王主任介紹,目前認為慢性非感染性胃腸道功能性疾病多數病因尚未徹底闡明,但這類疾病在臨床上發病率很高,癥狀繁多,反復遷延,給患者帶來痛苦,中醫通過辨證個體化治療,常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西醫對同一類患者用的是同樣的藥,但其實每人的個體差異往往很大。”王勝英說:“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因人而異,即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辨病施治。中醫將疾病的癥狀分為寒、熱、虛、實幾大方面,但現實中往往比較復雜,剛剛有一個小伙子的胃病就是吃冷飲和燒烤造成的,這是實癥,但他原來的體質屬脾胃虛寒。還有的人情緒波動大,脾氣急躁,肝火旺,但身體底子是脾胃虛寒,這就造成了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的局面。中醫辨證施治時要看患者是以實癥為主還是以虛癥為主,急治標、緩治本,或標本同治。首要控制主癥,然后再治療兼癥,對虛癥的人用補藥、對寒癥的人用溫藥、對于虛實相兼的人采取補虛瀉實等措施,全面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胃黏膜修復和炎癥消退,從而達到胃腸功能的恢復。”
據介紹,市中醫院消化科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癌前病變方面收到良好效果,中藥對胃黏膜的急性炎癥性病變消退、胃黏膜萎縮和腸上皮化生的緩解和逆轉、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效果明顯,并能減少復發,具有副作用少、費用低、療效穩定和依從性好的優點。
西藥、中藥各有所長。王主任說:“西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多大劑量使用口服激素及免疫抑制劑,以盡快控制病情,但此類藥物長期使用副作用極大。中藥對改善胃腸道的功能紊亂具有較好的療效,我科對患者給予中藥治療,再加上局部灌腸給藥,療效穩定,副作用少,廣泛用于臨床后,深受患者好評。”
分型治療肝病,扶正祛邪標本兼治
“中西醫結合治療首先要將患者的病情診斷清楚,大的治療方向要明確,諸如在晚期肝硬化出現消化道出血、腹膜炎等急慢性并發癥時,首當其沖的還是西醫,用西醫的手段把癥狀控制住后,在生命指征安全平穩的情況下,再一步一步慢慢調理,發揮中醫的優勢。”王勝英介紹,中醫院在中西醫結合治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改善臨床癥候和肝功能損害上,療效較單純西藥明顯,可增強人體自身免疫力,調節營養代謝失調。
中醫治療肝病歷史悠久。王勝英說,中醫具有調節整體臟腑功能、扶正祛邪、調理氣血等功能,在慢性肝病的治療上通過疏肝理氣、補氣活血、滋補肝腎、溫陽利水等方法,可以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消化科不斷探索亞專科建設方向,積極開展專病建設,已開設酒精肝、脂肪肝、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專病門診。
正常人的肝組織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如果肝內脂肪蓄積到一定程度,就稱為脂肪肝。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病理改變,脂肪性肝病正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成為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且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在脂肪肝治療上,市中醫院消化科根據多年的臨床研究,并結合中醫古代文獻中有關該病的論述以及現代各醫家臨床觀點,提出了化濁祛瘀法,在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阻止脂肪肝慢性病程中收到了良好的療效,許多在單位體檢中發現脂肪肝的患者在中醫院接受一段中醫調理后有了明顯的好轉。
同樣是脂肪肝,其癥候分型各有不同。王勝英說,諸如濕熱蘊結型表現為右肋脹痛或脹滿不舒、口苦咽干、形體肥胖、舌紅苔薄黃稍膩、脈弦滑稍數,中醫治療時應以清熱利濕、疏肝化痰為主;痰瘀阻滯型肝病則會脘腹痞悶、肝臟腫大、舌苔白膩、脈弦滑或脈澀,對這類脂肪肝應以化痰散結、活血通絡為主;肝郁氣滯型肝病胸脅脹悶、惡心嘔吐、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細,應給以疏肝健脾、理氣活血。此外,中醫還有特色針刺、耳針、耳穴埋豆、經穴磁導、穴位注射等多種方式針對性治療。
內鏡診療技術先進,術后中醫護理加速康復
近年伴隨著消化內鏡新技術迅猛發展,普通白光內鏡已經無法滿足早期病變檢出的需求,NBI+ME即電子內鏡染色加放大技術因此應運而生,NBI+ME能突顯消化道黏膜表面腺管開口和微血管形態,以此判斷病變性質及浸潤深度,選擇診療方式。
徐州市消化內鏡學會委員、中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刁凌云介紹:“運用NBI+ME可以更早地發現消化道腫瘤,通過超聲內鏡實時環掃可獲得胃腸道隆起物的層次結構、組織學特征及周圍臨近臟器的超聲圖像,對判定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的起源與性質,鑒別潰瘍的良惡性、評估外科切除的可能性等均具有重要價值。”
消化道早癌是指癌細胞局限于黏膜層、黏膜下層的早期消化道腫瘤。刁凌云醫師擅長運用電子染色內鏡和放大內鏡早期發現消化道腫瘤,通過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可完整切除病變,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變,避免了開腹手術的痛苦和器官切除,可以達到根治效果,且費用低廉。這一新的治療手段在市中醫院消化科獨立開展后,在臨床上收到良好的療效,為許多消化道早癌患者徹底解除了疾病痛苦。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息肉可以發生癌變,特別是腺瘤性息肉,通過內鏡下對消化道息肉進行早期徹底干預可阻止其癌變的發生,內鏡下摘除具有療效好、并發癥少等優點。常用的內鏡下摘除方法有高頻電切除術、微波燒灼法和氬氣刀燒灼法等,除此之外,本科已開展了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等新技術,并發癥少,恢復快,一次性切除病灶,術后復發率低。
手術之后的治療及護理是患者是否能及時康復的關鍵所在。本著以人為本,個體化、治未病的原則,消化科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開展穴位貼敷、平衡火罐療法、諸穴閃罐、走罐療法、中藥榻漬治療、中藥熏洗、中藥足浴治療、埋線療法、中藥保留灌腸、耳穴壓豆、艾灸、穴位按摩等多種中醫特色療法,療效顯著。
刁凌云說:“對于腫瘤術后患者,運用中醫療法益氣健脾、扶正培本可以改善患者營養不良狀態,緩解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癥狀,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術后復發率,防治并發癥,進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