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消化道的出血及其它病變,最常用的檢查是胃鏡和結腸鏡,但仍然有一些病人,這些檢查都做完了找不到問題,但癥狀卻依然存在。
即便醫生懷疑病變是在小腸,但空回腸腸管長達數米,而且游離、走行迂曲,傳統的胃、結腸鏡無法進入,導致小腸雖然是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醫生們的“盲區”。
近來,在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成功開展消化內鏡新技術新項目——雙氣囊小腸鏡技術,作為照亮“黑暗地帶的小腸”神器,可以掃清小腸檢查“死角”,為空腸腺癌、小腸克羅恩病、小腸多發巨大憩室等疾病提供明確診斷。
雙氣囊小腸鏡技術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淮海地區小腸疾病的診療水平,填補了徐州及周邊地區小腸鏡全程診查的空白,為更多消化道疾病患帶來新希望。
檢查:
反復腹痛、腹瀉竟是得了小腸克羅恩病
——雙氣囊小腸鏡檢查出元兇
30歲的朱先生,總是反復腹痛、腹瀉,這是毛病了所以他經常不放在心上,這一次斷斷續續肚子疼了2個月,擔憂的他來到徐醫附院消化科病房。
做了腹部CT后,發現朱先生胃腔內致密影,腹盆腔少量積液。考慮到他長期反復腹痛、腹瀉的病史,懷疑他是小腸克羅恩病。
2017年12月28日下午,在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科費素娟主任帶領的消化內鏡中心醫護團隊的配合下,由江蘇省人民醫院湯琪云教授親自操作,小腸鏡身和外套管交替前進,歷時90分鐘,完成了徐州地區首例雙氣囊小腸鏡經口經肛全程對接檢查,明確朱先生確實是小腸克羅恩病診斷,并對他進行了有的放矢的治療方案。
據悉,克隆恩氏病是一種腸道炎癥性疾病,發病原因至今不明,目前認為可能與感染、遺傳、免疫多方面的因素有關,主要癥狀是不明原因的腹痛、腹瀉、膿血便,或是突然消瘦,有的患者還會出現關節疼痛等。而小腸是多發部位,雙氣囊小腸鏡檢查是確診的最好手段之一。以前好發于中老年人,最近的臨床發現也有不少的年輕患者。
現在通過雙氣囊小腸鏡檢查,終于可以對克羅恩病進行明確診斷了。
提高:
徐醫附院消化內科成功開展雙氣囊小腸鏡技術
——掃清小腸檢查“死角”
75歲的劉大爺,因為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氣排便6余天來到徐醫附院消化科病房。通過相關檢查,發現劉大爺腹腔部分腸管積氣伴液氣平、部分小腸腸管壁增厚,兩側腹股溝區多發增大淋巴結。
消化內鏡中心醫護團隊對劉大爺進行了全麻下雙氣囊小腸鏡檢查,明確了劉大爺是小腸多發巨大憩室。
65歲的陳大爺,和朱先生一樣,因為持續腹痛一個月來到徐醫附院消化科,檢查發現他小腸壁局部稍增厚,積氣、積液擴張,盆腔少量積液;肝右葉后上段小血管瘤表現。通過在全麻下行雙氣囊小腸鏡檢查,陳大爺被確診為空腸腺部腫瘤。
在湯琪云教授的幫助下,徐醫附院消化科已完成十例小腸疾病的檢查,陽性發現率高,明確診斷了如空腸腺部腫瘤、小腸克羅恩病、小腸多發巨大憩室、小腸多發潰瘍及小腸血管畸形等小腸疾病,使眾多患者小腸方面的疾患得到了確診和治療。
據湯琪云教授介紹,由于小腸屬中消化道,距離口腔和肛門均遠、全長約5-7米、腸壁薄、游離度大、蠕動復雜、彎曲盤繞分布于整個腹腔等獨特的解剖學特點等所限制,小腸鏡檢查是技術困難、風險高的內鏡挑戰領域。
正因為如此,該項技術在我國歷時十余年而尚不能普及,目前僅僅在少數頂級三甲醫院開展,造成不明原因的腹膜轉移癌、消化道出血、腹水、腹瀉、腹痛以及不完全性腸梗阻等各類小腸疾病長期得不到明確的診斷和及時有效的治療。
為了盡快提高徐州地區的小腸鏡檢查操作水平,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科費素娟主任特邀江蘇省人民醫院小腸鏡操作技術水平精湛的湯琪云教授到徐醫附院進行指導。
湯教授首先給徐醫附院消化科的全體醫護人員詳細介紹了有關小腸鏡檢查的相關理論知識及操作技巧,同時進行了精彩的小腸鏡檢查示范操作。“與傳統膠囊內鏡、小腸CT等檢查手段相比,雙氣囊小腸鏡經口和經肛進鏡檢查消化道范圍更全面、圖像質量更高清、病灶顯示更直觀、觀察病變更細微,同時具備對可疑部位可反復觀察、鏡下染色、活檢取材進行病理學診斷及鏡下治療等突出的優點。”費素娟主任介紹,這將使得小腸疾病診斷不再是盲區,照亮既往稱之為“黑暗地帶的小腸”。使小腸疾病診治上了全新的臺階。
領先:
內鏡小腸疾病診治的“鏡世界”
——提高淮海地區小腸疾病的診療水平
費素娟主任表示,從目前國際和國內報道的數據分析看,雙氣囊小腸鏡是一項安全的內鏡檢查和治療方法,“總并發癥的發生率在1%-3%,且以輕度癥候為多見,如消化道少量出血,輕癥急性胰腺炎等。”
據了解,雙氣囊小腸鏡檢查的適應癥包括1.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及缺鐵性貧血,經胃鏡和結腸鏡檢查未能發現病變,臨床懷疑有小腸疾病者2. 疑有小腸器質性病變者,如小腸腫瘤、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慢性腹痛及慢性腹瀉等;3.不明原因小腸梗阻;4.小腸影像學檢查(小腸CT、小腸MR)或膠囊內鏡有小腸異常發現者;5.克羅恩病、腸結核、NSAID相關腸炎、白塞氏病等炎性腸病治療前后的全消化道評估;6.小腸疾病的內鏡下治療:包括止血治療、息肉切除、異物取出、腸腔狹窄治療等。
作為江蘇省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徐州市臨床重點專科、蘇北地區唯一的消化內科學專業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徐醫附院消化內科現有醫護技人員余100人,其中醫生35人,醫學博士6人,醫學碩士23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主任醫師9人,副主任醫師5人,碩士研究生導師7人。中華醫學會消化心身疾病協作組全國委員1人、江蘇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1人、青年委員2人、江蘇省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1人、徐州市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1人。江蘇省“六大高峰”人才1人。
其中,消化內鏡中心擁有日本奧林巴斯公司最先進的高清晰放大電子胃鏡、結腸鏡、超細胃鏡、超聲內鏡、十二指腸鏡以及膠囊內鏡、雙氣囊小腸鏡、藍激光內鏡等。特色技術包括雙氣囊小腸鏡診療技術、超聲內鏡、染色內鏡、放大內鏡診斷消化道早癌、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及膽總管結石取出術、膽道支架置入術、食管胃靜脈曲張硬化治療及組織膠粘合治療、無痛胃鏡、無痛腸鏡診療、超細胃鏡、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診內鏡檢查及內鏡下止血、消化道異物取出術、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變的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或黏膜下剝離術(ESD)、消化道息肉切除術、消化道狹窄擴張術及支架置入術、POEM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等。
徐醫附院消化科長期承擔淮海經濟區及蘇北地區消化系統疑難、危急重癥的診治任務,年門診量11萬余人次,內鏡診療量3萬多人次。
作為徐州醫科大學院附屬醫院消化科主任、學科帶頭人,費素娟從事消化病臨床、科研、教學工作三十余年,在消化系統疑難、危重病人的救治及消化內鏡診療新技術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在“消化道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炎癥性腸病、消化道損傷的發病機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一項、主持完成省課題二項、市課題三項;獲得江蘇醫學科技三等獎二項、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項、省醫學新技術引進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市新技術引進獎二項;發表研究論文1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0余篇,中華系列雜志論文10余篇。獲2015-2016年度徐州市“巾幗建功”標兵榮譽稱號。
提醒:
長期腹瀉、腹痛,或是小腸克羅恩病
——飲食上要注意脹氣食物的食用
費素娟主任提醒,小腸克羅恩病應注意飲食清淡,飲食衛生,不吃或少吃油膩油炸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戒煙戒酒,多運動,注意勞逸結合。
1.低脂、少纖維。含脂肪太多的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腸作用常會使腹瀉癥狀加重,因此患者不應吃油炸、油煎、生冷及多纖維食物,可選擇容易消化的細掛面、燴面片、餛飩、嫩菜葉、魚、蝦、蛋及豆類制品等,以使腸道得到休息。
2.慢性腸炎患者如伴有脫水現象時,可喝些淡鹽開水、菜湯、米湯、果汁、米粥等,以補充水、鹽和維生素。
3.排氣、腸鳴過強時,應少吃蔗糖及易產氣發酵的食物,如土豆、紅薯、白蘿卜、南瓜、牛奶、黃豆等。
4.慢性腸炎病人多半身體虛弱、抵抗力差,因而更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堅硬及變質食物,不喝酒,不吃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
“此外,還要注意土豆、紅薯等這些脹氣食物的食用,以免導致身體受到不良后果,平時也要注意科學進行保健,以免帶來更多困擾,對患者的身體健康不利。”費素娟主任提醒說。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