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金秋八月,即將迎來新的入學季。回想去年剛剛入學的生活,小蘇依然感慨很多。去年,小蘇作為一名大一新生報到入學,卻在入學后無法適應新的學生和生活,不得不請假求助。在醫院,小蘇被診斷為“適應性障礙”。
上大學后總感覺緊張不安
事情發生在去年秋天。大一新生小蘇由于所學的專業不是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因此,在進入大學后,一直心存不甘,學習興致不高,甚至總想方設法換個專業。
入學兩個月后的一天,上課時小蘇又走神了,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由于沒有聽清老師的問題是什么,她就根據當堂所講內容猜測回答,結果當然是答非所問,同學們聽后哄堂大笑,還被老師嚴厲批評。小蘇說,當時她恨不能找個地縫鉆進去,心怦怦亂跳,緊張不安,手心出汗。
第二天上課時,剛走到學校門口,小蘇就感覺緊張害怕、心發慌,不敢進學院大門,遂回到宿舍看書。老師發現她沒有上課,也沒有履行請假手續,便請家長到學校說明情況。父母回家批評了她,并要求她正常上學。
可是從這以后,小蘇上課時經常會突然覺得頭暈目眩、心慌胸悶、緊張發抖,手心被汗浸濕。只要提起與在校上學有關的事就很不舒服,情緒低、驚慌、發抖;如果不去想上學的事,則一切如常。小蘇常為上學的事跟父母發脾氣,學習效率也低,考試成績下降。
原本優秀乖巧的女兒怎么會變化這么大呢?父母心急如焚,急于了解女兒究竟是怎么了,便帶著小蘇來到市東方人民醫院心理科就診,希望醫生能給予幫助。
這屬于“適應性障礙”
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心理科莊二陽醫生接待了小蘇及其家人。
在對小蘇的情況詳細了解后,莊二陽介紹說,像小蘇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這屬于“適應性障礙”的表現。這種情緒變化通常在心理應激事件發生后1-3個月之內發生,以情緒的變化和行為的異常為主要表現。有些新入校學生對于入校后環境新、專業性強等特點并不能較好的融入和接受,逐漸注意力不集中、惶惑不知所錯等,若不及時干預、尋求幫助,可能會帶來更大的煩惱和痛苦,嚴重影響學習和交往能力。
適應性障礙 與個人性格和既往經歷有關
同樣是大學新生,也同樣有好多新生對自己的專業并不十分滿意,并且都是面臨新環境、新同學甚至遭到同學嘲笑、老師批評等,為什么小蘇就會出現“適應性障礙”呢?
莊醫生進一步分析了小蘇的性格特點和既往經歷,“小蘇父母為國家干部,家庭經濟狀況良好,大學之前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又能幫助其他同學,深受同學和老師的喜愛,并成為班里的小干部,各方面表現都好,沒有被老師批評過。父親工作忙,在一起的時間少,母親工作三班倒,但是父母對她要求高。小蘇也是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盡量做到盡善盡美,這樣她才覺得自己是優秀的。”莊醫生分析道:“在同樣的應激源作用下,有的人適應良好,有的人則適應不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出現本病表現,這就有理由推斷患者病前個性心理特征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比如像小蘇這樣既往生活一直很順,但是外強中弱,遇到了一些打擊和不順利之后,就難以承受這些挫折,所以雖然應激源的強度也不大,但在此基礎上有可能引起適應性障礙,這種個體不同的脆弱性部分很可能是與其既往生活經驗有關。”
應激源消失后無好轉 應轉入心理治療
莊二陽介紹說,從發病率上來看,該病女性高于男性,一般在應激源消失后半年內會自我緩解。當應激源消失之后,情緒行為異常仍無明顯好轉者,應轉入心理治療,如選用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析治療等,主要幫助他們解決應激性問題,認識和面對自我的問題。
環境重新安排也有支持治療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宣泄情緒,這對改善社會功能有積極的幫助。對于青少年患者,進行家庭治療也是較好的治療方法。情緒異常較明顯的患者,為加快癥狀的緩解,可以根據具體病情小劑量、短程的選擇抗抑郁劑和抗焦慮劑進行治療。
莊二陽提醒說,部分家長遇到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會認為孩子“想不開”,會反復跟孩子說“想開點,別胡思亂想,努力讀你的書就行了,其他不要你操心。”
當然,家長的話也沒有什么特別不妥,但是他們常常認識不到這是一種疾病表現,從而耽誤了病情的及時干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情緒行為已經逐漸出現了異常表現,一般而言,不是可以這么簡單一言蔽之的,要及時尋求醫生的專業幫助,不是“讓”他們不要怎么想,而是“教”他們如何才能不這么想,這樣才能更好地使像小蘇這樣的群體擺脫痛苦、遠離焦慮。
本期專家:莊二陽 畢業于徐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中級心理治療師,碩士在讀。從事精神衛生一線工作10余年,有著豐富的經驗,學習于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擅長抑郁癥、神經癥等診治工作。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