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李曉曉(化名)是我市某高校的大一女生,因為家就在市區,剛上大學的她每周末都會回家一兩天,陪父母聊聊天,順便也能給自己添些生活用品,讓母親幫著洗洗衣服等,這樣的“便利”也讓記掛李曉曉的父母感到心理有所慰藉,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女兒剛入大學半學期,身體就鬧出了大問題。
李曉曉身高1.66米,體重57公斤,按標準體重指標來看其實一點也不算胖。但她自己并不這樣認為。母親發現,女兒上大學后對于自己的外表有了更高的要求,或許是迫切希望能改變高中時期“土氣”的造型,李曉曉平時經常看時尚雜志,還會購買不同品牌的化妝品。進入11月份之后,隨著陰雨天氣的持續,李曉曉在家時總以“天氣冷吃不下”為由拒絕吃飯,母親雖然對此理由有所懷疑,但不敢直接問女兒。后來有次在與女兒一起泡澡時,母親意外發現李曉曉瘦了一大圈,而且體質顯得非常虛弱,泡澡時竟然出現了低血糖的癥狀,這讓母親非常擔心,她又想起了最近翻看李曉曉的朋友圈時,發現女兒似乎高度關注各種減肥美容的公眾號文章,會不會是過度減肥減出了問題?李曉曉面對母親的詢問矢口否認,堅決不認為自己有問題。但母親在跟曉曉的交流中還是了解到了很多細節。
原來,曉曉同宿舍的另一位女同學小楠比她輕6斤左右,李曉曉感到對方的窈窕身形看起來非常有美感,似乎比自己有魅力得多,她感到自慚形穢,并把這種差距歸因于自己太“胖”了。
此后同宿舍的女生經常在一起談論某某明星多么苗條、某某演員為保持體型如何控制飲食等。她越發感到自己太胖,此后便有意識地主動控制飲食,開始只是晚餐不吃,后來發展到三餐都盡可能不吃雞魚肉蛋,僅吃蔬菜水果來維持,偶爾沒控制住吃多了,餐后就急忙按網上的“教程”摳喉嚨催吐,如果催吐失敗就服用瀉藥。
心理聊吧:確診神經性厭食
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靳自斌是青少年心理咨詢方面的專家,他在與李曉曉的初步溝通中就發現她非常抗拒治療,始終堅稱自己沒問題,是“父母想騙她多吃飯”。但是結合她的飯量變化歷程、醫療檢查結果以及具體心理表現特征等,靳自斌主任很快確診,李曉曉患了一種名為“神經性厭食”的精神障礙。而這種病需要系統的治療與恢復,并不能一蹴而就。
聽到診斷結果后,李曉曉的父母并不意外,畢竟女兒對于減肥的病態偏執表現讓他們已有了心理準備。
在父母的積極配合下,李曉曉最終軟化態度,同意接受治療。
勸阻無效:患者不愿放棄節食
她對母親說,自己花了大概3個月的時間,將體重從57公斤減到47公斤,這已經達到了網上所謂的“瘦美人標準”,但李曉曉仍覺得自己太胖,繼續節食。
她自我感覺精力還好,但實際上皮膚干燥且彈性差,還出現脫發現象,并且從減肥見效后甚至出現了停經現象,曉曉為此哭過很多場,但仍然咬牙堅持減肥。
小楠實在看不下去勸她停止,但被她堅決拒絕。
嘵曉心中暗暗不忿:“你那么美當然不用減,我如果不堅持下去,難道要永遠當襯托的綠葉嗎?”
再又一次因為減肥暈倒后,曉曉在母親追問下哭訴,當母親得知嘵曉因為減肥已導致脫發和停經后,急得一晚上沒睡著,苦口婆心勸她正常進食,但李曉曉還是覺得自己胖,不愿放棄節食。
無奈之下,家人將其帶至市東方人民醫院就診。
一周心病:主要見于年輕女性
靳主任解釋說,神經性厭食指個體通過節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維持體重明顯低于正常標準為特征的一種進食障礙,屬于精神科領域中“與心理因素相關的生理障礙”一類。其主要特征是以強烈害怕體重增加和發胖為特點的對體重和體型的極度關注,盲目追求苗條,體重顯著減輕,常有營養不良、代謝和內分泌紊亂,如女性出現閉經。嚴重患者可因極度營養不良而出現惡病質狀態、機體衰竭從而危及生命,5%-15%的患者最后死于心臟并發癥、多器官功能衰竭、繼發感染、自殺等。
它的發病年齡及性別特征國內外相仿。主要見于13-20歲之間的年輕女性,其發病的兩個高峰為13-14歲和17-18或20歲,30歲后發病者很少見,絕經期女性偶可罹及:男女比例為1比10,而且在高社會階層中比低社會階層中更普遍,發達國家高于發展中國家,城市高于農村。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廣告業飛速發展、飲食習慣發生改變、婦女社會角色發生轉變,存在著“苗條”的文化壓力,大量的媒體信息和營銷策略營造出瘦能促進成功這樣的氛圍,女孩在她們早年社會化過程中就下意識地認為苗條的女性比胖的女性更具有吸引力、更成功。
醫生解析:很多患者并非真正厭食
其實,很多神經性厭食患者并非真正厭食,而是為了達到所謂的“苗條”而忍饑挨餓,其食欲一直存在。患者為控制體重、保持苗條的體形而開始節食或減肥。患者存在對自身體像認知歪曲,過度關注自己的體型和體重,盡管與多數人一樣,甚至非常消瘦,仍堅持認為自己非常肥胖。患者對自身胃腸刺激、軀體感受的認知也表現出異常,否認饑餓,否認疲勞感;對自身的情緒狀態如憤怒和壓抑亦缺乏正確的認識。
患者可伴有抑郁心境、情緒不穩定、社交退縮、易激惹、失眠、性興趣減退或缺乏、強迫癥狀。還可表現為過分關注在公共場合進食,常有無能感,過度限制自己主動的情感表達。20%患者承認有竊食行為:30%-50%的患者有發作性貪食。
臨床表現多
1、對“肥胖”的過分恐懼。
2、對體型的過分關注,拒絕保持與年齡、身高相稱的最低正常體重。有些患者即使已骨瘦如柴,仍認為自己胖,即使體重很低,仍強烈地害怕體重增加或發胖而不肯進食并拒絕治。
3、多方法減輕體重:為了避免“變胖”,采取過度運動、誘吐、服瀉藥等。
診斷標準嚴
1、體重保持低于正常平均體重15%以上,或者體檢結果顯示體重指數為17.5或更低。
2、自己故意造成體重減輕。
3、常伴有病理性怕胖情況。
4、有內分泌紊亂的表現。治療四步走
第一步,糾正營養不良和水電解質失衡。
第二部,逐漸增加體重。
第三步,心理治療。這部分包括認知治療和行為治療兩個層次。認知治療:改變不良認知,消除過分怕胖的觀念,改善對進食、體重和軀體形象的曲解認識行為治療:通過系統脫敏、標記獎勵等方法,矯正不良進食。保持體重增加以每周1-1.5千克為宜。
第四步,藥物治療。對于有焦慮、抑郁情緒的患者,可針對性的輔以抗焦慮、抑郁藥物,平復其情緒。
特別提醒:需注意周期性復發
靳主任說,對神經性厭食的患者來說,其病程常為慢性遷延性,有周期性緩解和復發的現象,而且常常伴有持久存在的營養不良和消瘦問題。臨床病例中,約20%患者時好時壞反復發作;25%患者始終達不到正常體重遷延不愈:約5%-10%患者死于極度營養不良或其他并發癥或情緒障礙所致的自殺。這些沉重的數字也意味著病人家屬必須要留心觀察,如果發現類似情況,應讓患者及時就醫。
專家介紹:靳自斌,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精神三科主任。畢業于齊齊哈爾醫學院精神神經專業,曾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修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擅長青少年心理障礙的治療,對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焦慮癥、睡眠障礙、心身疾病、老年期精神障礙及癡呆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從事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多年,對森田療法、認知療法等心理治療有所研究和實踐。
專家門診時間:周一全天、周四下午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