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徐州市中醫院腦外科已開展顯微血管減壓術10余年,1300多例,療效顯著,在淮海經濟區處于領先地位。
徐州市中醫院腦外科副主任中醫師王先鋒介紹,顯微血管減壓術是指在手術顯微鏡下將位于三叉神經、面神經等顱神經根部走行異常、并對顱神經造成壓迫的血管推移離開,解除血管對顱神經根部的壓迫,從而使臨床癥狀得到緩解。顯微血管減壓術現已成為藥物治療無效的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和舌咽神經痛的首選治療方法。此外,MVD還被用于治療眩暈癥、耳鳴、神經源性高血壓、痙攣性斜頸等疾病。
腦神經進入或發出腦干處是中樞與無髓鞘外周神經的過渡區,最易受到損害。當搏動性動脈橫跨此處能引起髓鞘退行性變或增生,使相鄰的神經纖維之間形成“短路”,出現神經疼痛、肌肉抽搐等臨床癥狀。動脈硬化能加重神經壓迫程度,同時動脈硬化膨脹更易造成血管伸長和成袢狀壓迫神經。另外隨年齡增加腦干下移,使神經根易受血管壓迫。
三叉神經痛也稱為“臉痛”,是一種在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神經痛,是神經外科常見病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疑難雜癥之一。多數三叉神經痛于40歲起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發病右側多于左側。該病的特點是,在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發生驟發,驟停、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說話、刷牙或微風拂面時都會導致陣痛,三叉神經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臉、進食,甚至連口水也不敢下咽,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人稱此痛為“天下第一痛”。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是指一側面部肌肉發作性的不自主抽動。多見于中年發病,以一側眼輪匝肌不自主抽動起病,以后逐漸擴散至面頰及口角肌、頸闊肌、痙攣初期為間歇性,逐漸頻繁,情緒緊張、疲勞等可使癥狀加劇,影響工作學習及生活;部分病人可出現患側輕度面肌癱瘓;用病人的話說:雖然不擋吃、不擋喝,但是不敢見生人,人前有自卑感。
舌咽神經痛是指舌咽神經分布區--舌后、咽喉部可放射至外耳的陣發性劇痛。疼痛突發,位于一側舌后根、扁桃體、咽喉部,呈刀割樣、燒灼樣劇痛,并可放射至外耳前后區或頸部,持續數秒鐘,呈間歇性發作;舌根、扁桃體窩、咽喉部可有疼痛“觸發點”,常因進食、吞咽、說話等誘發;偶見疼痛發作時伴心跳暫停、昏厥、抽搐等。
眩暈癥、耳鳴一部分是由于血管壓迫前庭神經及中間神經引起;神經源性高血壓一部分是由于血管壓迫延髓血壓中樞引起;痙攣性斜頸一部分是由于血管壓迫副神經引起。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