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故事:家住徐州市礦山路65歲的王大爺,近來可高興了,逢人便說在徐州市中醫院腦外科做了一次手術治好了四種病。
十多年前,王大爺出現左側上頜疼痛,后來,疼痛逐漸發展至左側面頰部,不能說話,不能笑,不能刷牙、洗臉,穿衣服碰著臉都能誘發面部刀割、電擊樣的疼痛,非常痛苦。看了很多醫院,進行封閉、射頻治療、針灸等治療也沒什么效果,卡馬西平越吃越多,吃得頭昏昏的,也不能緩解癥狀,后來又陸續出現了面部肌肉抽搐、血壓升高,甚至出現一吃東西咽喉就疼痛,不能喝水,眼看人就要不行了,看報紙介紹,來到徐州市中醫院,經檢查診斷為左三叉神經痛、左面肌痙攣、高血壓、左舌咽神經痛。徐州市中醫院神經外科為他擬定并實施了顯微血管減壓術,術后,多年的疼痛和面部抽搐一掃而空,就連吃了多年的降血壓藥也不用吃了,王大爺終于可以痛快的吃飯、開心地說笑了。
據徐州市中醫院腦外科王先鋒副主任中醫師介紹,顯微血管減壓術是指在手術顯微鏡下將位于三叉神經、面神經等顱神經根部走行異常、并對顱神經造成壓迫的血管推移離開,解除血管對顱神經根部的壓迫,從而使臨床癥狀得到緩解。顯微血管減壓術現已成為藥物治療無效的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和舌咽神經痛的首選治療方法。此外,其還被用于治療眩暈癥、耳鳴、神經源性高血壓等疾病。
腦神經進入或發出腦干處是中樞與無髓鞘外周神經的過渡區,最易受到損害。當搏動性動脈橫跨此處能引起髓鞘退行性變或增生,使相鄰的神經纖維之間形成“短路”,出現神經疼痛、肌肉抽搐等臨床癥狀。動脈硬化能加重神經壓迫程度,同時動脈硬化膨脹更易造成血管伸長和成袢狀壓迫神經。另外隨年齡增加腦干下移,使神經根易受血管壓迫。
王先鋒主任說,三叉神經痛也被稱為“臉痛”,是一種在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神經痛,是神經外科常見病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疑難雜癥之一。多數三叉神經痛于40歲起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發病右側多于左側。該病的特點是,在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發生驟發,驟停、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的劇烈性疼痛。說話、刷牙或微風拂面時都會導致陣痛,三叉神經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臉、進食,甚至連口水也不敢下咽,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王主任提醒,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是指一側面部肌肉發作性的不自主抽動。多見于中年發病,以一側眼輪匝肌不自主抽動起病,以后逐漸擴散至面頰及口角肌、頸闊肌、痙攣初期為間歇性,逐漸頻繁,情緒緊張、疲勞等可使癥狀加劇,影響工作學習及生活;部分病人可出現患側輕度面肌癱瘓;用病人的話說:雖然不擋吃、不擋喝,但是不敢見生人,人前有自卑感。
舌咽神經痛是指舌咽神經分布區——舌后、咽喉部可放射至外耳的陣發性劇痛。疼痛突發,位于一側舌后根、扁桃體、咽喉部,呈刀割樣、燒灼樣劇痛,并可放射至外耳前后區或頸部,持續數秒鐘,呈間歇性發作;舌根、扁桃體窩、咽喉部可有疼痛“觸發點”,常因進食、吞咽、說話等誘發;偶見疼痛發作時伴心跳暫停、昏厥、抽搐等。
王先鋒主任介紹,王大爺的病可不簡單,他是由于一根大血管(椎動脈)迂曲由上之下連同發出的小動脈把三叉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延髓四個發病部位都壓上了,所以出現了多種癥狀。術前的MRA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術前討論就擬定好手術方案,予全程減壓,取得了圓滿成功。
專家介紹:王先鋒 副主任中醫師 副教授 從事神經外科臨床診療十余年,曾在徐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南京軍區總醫院、上海華山醫院進修學習,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顱腦外傷、腦出血、顱內腫瘤、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等疾病的診治有較深的認識。發表省級以上論文十余篇,在微創和內窺鏡技術方面做了些有益的探討。
咨詢電話:0516-83909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