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天使風采:門診、手術、查房……從醫近20年來,他忙忙碌碌、兢兢業業,為患者祛病解痛,忠實地履行著白衣天使之責。去年,為踐行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續寫中非醫療友誼,他又積極投身到援非醫療工作中。
他叫仲永,今年43歲,是徐州市中心醫院胃腸外科的醫療組長,也是第28期援助非洲坦桑尼亞桑給巴爾島的醫療隊隊員。

克服困難 他到非洲踐行醫者大愛
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仲永從醫近20年來,一直行走在臨床第一線。通過積極開展腹腔鏡等胃腸外科領域前沿的技術,他救治了很多病人,也收到廣泛贊譽,可他的心中仍猶嫌不足——他希望到更艱苦的地方,發揮醫者之責,用親身經歷為“大愛無疆”做下一段難忘的注腳。
機會很快到來。2018年年初,新一期援助非洲醫療活動即將啟動,仲永獲知消息后,放棄了家庭和科室的種種牽掛,毅然報名參加了培訓。在兒子臨近中考的關鍵時候,仲永為了按時前往非洲參與醫療援助,并沒有等到開始考試,而是把家中一切都托付給了妻子。
抵達桑給巴爾后,困難接踵而至。
“首先是語言的障礙,桑島大部分的居民講的是當地的斯瓦西里語,即使說英語的,發音也很不標準,我們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適應了語言溝通。其次是文化習俗的差異,中國醫療援助已經持續了55年,當地居民確實對中國醫生交口稱贊,但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畢竟存在差別,最開始的時候也因此遇到很多困難。”
仲永說,為了盡快融入當地的工作環境,他利用周末時間參觀當地博物館及城鎮的大小街道,接觸不同的人群,參與他們的活動,深入了解桑島,盡量適應桑島。在醫院,積極和本科室及相關兄弟科室同事加強交流溝通,他們一起參加集體活動,加深彼此的了解,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

開展手術 填補當地相關技術空白
在桑給巴爾島,仲永他們在納茲莫加醫院開展援助工作。雖說這座醫院號稱當地最好的公立醫院,可在援助隊員們看來,這里的醫療條件依然非常落后。不僅房間屋舍較為簡陋,設備設施也是匱乏短缺。
醫療人員方面,更是人手不足,水平有限,最令中國醫生驚訝的是當地醫療節奏的緩慢。“就算是在急診處理時,各個環節的人員也是不急不忙。很多時候,我得多次電話聯系,有些重要環節甚至需要當面監督。”
面對種種困難,援外隊員們及時整理情緒,因陋就簡、積極開展工作。以仲永來說,他被分配至醫院的普外科開展援助。普外科是風險最高的手術科室之一,急危重癥病人最多,癥狀隱匿,發展迅速,針對收治的疑難復雜病例,仲永積極實施手術救治。
援助期間,他主刀開展胰腺癌、腹腔鏡巨大腫瘤、巨大腹股溝疝等之類的極其復雜手術20余臺,指導當地醫生做復雜的開腹手術300臺左右。由于本地醫生都不會做前沿的腹腔鏡技術,仲永利用我國政府捐獻的腹腔鏡設備,開展了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腹腔鏡消化道穿孔修補術、腹腔鏡結直腸手術、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等,這些手術大部分填補了桑給巴爾島相關手術的空白。
搶救病人 簡陋條件彰顯精湛醫技
要說仲永援桑期間救治的復雜病人,30歲的小A可謂是個典型。
小A的左側腹股溝區長了個巨大的腫物,突出體表,部分皮膚已破潰兩天,創面滲血不止,還有小動脈不停在飆血。小A輾轉了多家醫院,都考慮可能為血管瘤破裂。但因腫物太大,位置特殊,風險極高,醫生都不敢治療,僅做了簡單的包扎。
到達納茲莫加醫院時,小A已經失血嚴重,非常虛弱,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仲永分析“這個腫物不是血管瘤破裂,應該是惡性度很高的腹股溝區的肉瘤”。鑒于患者情況很差,想要活命,手術是唯一可行的治療方法。
但是病人有過左側腹股溝手術史,解剖結構會紊亂,粘連會比較嚴重;由于腫瘤巨大,還和重要血管有包裹浸潤,很有可能已向腹壁和盆腔擴散,解剖困難……這種情況下,手術難度極大,即使在醫療手術條件非常好的國內,也是極其棘手的難題。“救命要緊!”仲永他們顧不上過多猶豫,以最快的速度完善各項術前準備,病人輸著血就被迅速送進手術室。
游離解剖該血管是手術的難點之一,手術中幾次出現髂血管破裂的危險,一度使手術進程進入極度緊張狀態,但仲永卻能保持鎮定,順利闖過;醫院手術材料短缺,沒有針對血管縫合的器械和縫線,仲永只有用最細的普通縫線進行血管修補。經過3個多小時的艱苦奮戰,最后終于圓滿完成手術——病人腫瘤被切除,病灶出血得以止住。
除了治病救人,仲永還積極奉行“予其魚,授其漁、教其馭”的原則,繁忙之余還專門開課,對本地醫生進行腹腔鏡基本操作技能和微創理念的培訓。在病房醫療管理方面,積極幫扶和獻策,幫助當地醫生摒棄不良習慣,提高時間利用效率,優化管理流程,讓其醫療模式更為優化。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