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天使風采:在中國援外醫療隊中,有一批特殊的援外隊員:他們以七尺灶臺為戰斗據點,把鍋碗瓢盆當做武器裝備。他們默默工作著,只為援外醫療隊員提供后勤營養保障。在第14期援馬耳他醫療隊中也有這樣一位廚師隊員,他就是段繼明。
跑了一上午,就想多找一種食材
跨越萬里洲際,在異國他鄉生活工作,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比如思鄉。如果說牽掛家人的離愁別緒,還可以通過網絡通訊暫得緩解,可多年養成的飲食習慣卻難以很快適應。在遙遠的馬耳他,援外醫療隊廚師段繼明的主要工作就是安撫好大家思鄉的胃。
每天清晨,在大多數人還沉浸在睡夢中時,段繼明就披衣起床,和面做包子,煮稀飯,調咸菜,煮雞蛋,只為讓援外隊員能趕在上班前吃上可口的早餐。做完早飯,稍作休息,就要到處跑市場去買菜,回來再準備午飯。午飯過后,稍打個盹,再忙點其他的,就得繼續準備晚飯了,保證每天都有一葷一素一湯。狹小的廚房,圍著灶臺轉,這就是援外廚師們一天工作的常態。
段繼明今年50歲,來自徐州市中醫院總務處,作為一名高級技師,他的烹飪水平毋庸置疑。加入到援馬耳他醫療隊這個大家庭,就是想盡自己之力,滿足中國隊員們對食物的渴望。畢竟,一頓可口安適的家鄉飯菜,可以緩解生活中的疲憊,慰藉對家鄉的思念。
然而,馬耳他的食材實在少的可憐。超市里只有土豆、洋蔥、黃瓜、南瓜等三四樣蔬菜等,很少見到綠葉菜。為了買到其他種類的蔬菜,段繼明就要跑更多的地。有一次,跑了一個上午,最后在一家超市看到了芹菜,段繼明趕緊把架上的10斤菜全部收入囊中。回去后,大家一共吃了三頓芹菜,也算變相增加了些維生素。
留心生活點滴,只為改善隊員伙食
如果把援外醫師比作前方戰線戰士,那么伙食保障無疑是最重要的后勤供給。我們知道,廚房的工作繁瑣而辛苦,很容易就會產生厭煩氣餒情緒,可段繼明卻始終待人和藹、耐心低調,從來都沒發過一句牢騷。
在馬耳他,由于夏季氣溫高熱,水分少,所以蔬菜品種很少,口感也不好,調料品也比較少,中國人的腸胃吃不慣。面對這一困境,想做出令所有隊員滿意的飯菜絕非易事,段繼明花了很多心思。
早餐,一般是豆漿、包子、油條、水餃;中午和晚上都保證一葷一素一湯。限于當地為數不多的蔬菜品種,段繼明是干煸、清炒、燒湯等換著花樣做。另外,每周會提前把七日菜單提前推出,再根據大家的意見進行調整。
要說對食材的上心,段繼明已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一次,看到馬路邊有野菜,很像國內的茼蒿,他弄了點回來,自己先嘗嘗,發覺口味跟國內的一樣。為了確認食用性,他又上網進行查詢,結果發現茼蒿的發源地就是地中海。于是,他摘了很多回了,給大家添了個新樣家鄉菜。
全力以赴,做好援外后勤供給
改善隊員伙食,段繼明一直在路上。
幫廚隊員洗好的菜,他都要再三檢查是否洗干凈;菜市場上買的處理好的肉制品,經過幫廚隊員仔細處理才能在他那里“考核通過”;每逢重要節日,隊員必然可以享受到傳統美食——餃子;隊員生病時,他會做一份特別的營養餐,讓其恢復身體。飯桌上他經常問:今天的菜是淡了嗎?辣了嗎?并且他會根據隊員反饋及時調整菜肴風格,盡量滿足每一個人。
醫療隊會在重大節日時還會邀請大使館或者外方來家中做客,理所當然地要用中國傳統美食來招待客人。每當此時,段繼明的工作量比平時翻上幾倍。然而,他從不嫌累,每次都有條不紊。
去年冬至,馬耳他華人中文學習班的成員來援外基地對中醫項目進行參觀,成員約50人左右,以兒童為主。段繼明準備包水餃招待大家。為了盡量顯得品種豐富,他精心調治了茴香餡、蘿卜肉餡、韭菜雞蛋餡,一共用了20多斤面粉,包了1000多個餃子。“當時時間緊任務重,我們6名隊員一起包餃子,我還給孩子們專門準備了炸薯條、炸蝦片、雞翅、蔥油餅、花卷、千層餅等食物。”
人是鐵,飯是鋼,吃飽喝足才不會想家。段繼明知道,只有盡心盡力把伙食解決好,才能讓遠離祖國的援外隊員們不會思鄉,安心工作,使醫療隊的氛圍更加濃切。為了這一切,他仍舊不斷努力著。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