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腫瘤頻道:56歲的陳先生在當地一家體檢中心做了胸部CT,CT顯示肺上一個很小的、類似“氣泡”的不明來歷的結構。體檢醫生看了報告覺得沒有大問題。但陳先生比較警惕,去當地醫院重新做了高分辨CT,當地醫院的醫生判斷那些氣泡為“肺大泡”。陳先生依然不放心,又帶著CT到徐州一家綜合性醫院請醫生讀片。醫生認為不是“肺大泡”而是“肺囊腫”,建議密切觀察。為了慎重起見,接診醫生又叫來一位年長的醫生會診。被叫來的醫生判斷為“肺炎”,建議抗炎治療。
肺大泡?肺囊腫?肺炎?
三個醫生得出三個結論!
陳先生在朋友的介紹下找到徐州市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侯予龍博士。
侯予龍博士注意到,該患者CT提示:右上肺有空腔樣病變,考慮肺大泡或者肺囊腫。“乍一看這個報告,覺得確實沒太大問題,無論是肺大泡還是肺囊腫都不需要處理。但仔細看了他的CT圖像,覺得這個空腔樣病變并不單純,形態不太規則,旁邊還有點磨玻璃影。”侯予龍博士說,“很像一種誤診率極高的特殊肺癌,叫囊腔型肺癌。”
為陳先生重新做了CT后,侯予龍博士堅信了自己的判斷:“早期肺癌,建議立即手術!”術中病理結論為腺癌。
時時被發現,常常被誤診
侯予龍博士用“時時被發現,常常被誤診”評價陳先生所患的囊腔型肺癌。
“囊腔型肺癌是一種以薄壁囊腔為主要表現,或在腫瘤內部或邊緣含有較大囊腔的特殊類型的肺癌。這種病的發病率較低,在國內外的早期肺癌篩查發現薄壁囊腔型肺癌的發病率約3.6%。”侯予龍博士說,“但是由于CT征象不典型,多數病變僅表現為孤立薄壁空腔,與肺大泡、肺囊腫及空洞型肺結核等空腔病變相似,難以正確進行診斷,從而容易造成漏診和誤診。國外的一項研究發現,漏診肺癌中約23%是薄壁囊腔型肺癌。”
關于囊腔型肺癌的發生機理,目前認為可能是腫瘤液化、壞死組織排出形成薄壁空洞肺癌,或者是小細支氣管腫瘤細胞生長完全阻塞氣管管腔,導致遠端肺泡膨脹破裂,形成肺囊腔,癌組織沿著支氣管壁侵入囊腔形成壁結節。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腫瘤繼發于肺部原有的囊性結構,如肺氣囊、肺大泡、肺囊腫或支氣管擴張等,腫瘤細胞沿囊壁附壁生長以及活瓣機制發生囊腔環形增厚,原有肺大泡囊壁細胞惡變,形成囊腔和結節。
血管和囊壁細節是讀片關鍵
同樣的CT影像,有醫生認為是肺大泡,侯予龍博士是通過哪些細節得出肺癌結論的呢?“先看囊壁,再看血管。”侯予龍說。
“在胸部CT上,囊腔型肺癌與肺大泡有幾點不同。首先肺大泡囊腔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形態相對比較規則,而囊腔型肺癌的囊腔部分為橢圓形或類圓形,部分為不規則形,囊壁厚薄不均;此外肺大泡囊腔內呈均勻低密度,而囊腔型肺癌多數囊腔內有分隔,甚至囊腔內有血管或支氣管穿行。肺大泡周圍無結構,而囊腔型肺癌囊腔周圍可有實性、磨玻璃或混雜密度的結構。”侯予龍博士說。
早期囊腔型肺癌有可能僅表現為薄壁囊腔樣結構,很容易被誤診為肺大泡、肺囊腫,此時應對病灶進行三維重建,觀察囊腔內有無分隔,有沒有彎曲血管或支氣管穿行等征象。對于CT上典型囊腔伴周邊邊界清晰地磨玻璃影,基本上可以確定是肺腺癌。影像學不典型,無法確定者建議密切隨訪復查CT。觀察期間,囊腔的囊壁逐漸增厚,磨玻璃結節逐漸密實或增大,囊腔的形態不斷變化的考慮是囊腔型肺癌。
侯予龍博士強調
囊腔型肺癌的病理類型絕大多數為腺癌,其他還包括鱗癌、腺鱗癌、肉瘤樣癌、大細胞癌等。需要提醒注意,早期囊腔型肺癌可能僅表現為薄壁囊腔樣結構,極易誤診為肺大皰、肺囊腫,此時應對病灶進行多平面重建,觀察囊腔內有無分隔等征象,并囑患者進行定期復查胸部CT。此外,還應該與空洞型肺結核、空洞型肺癌、肺內含氣囊腫合并感染等疾病進行鑒別。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