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人生防盲第一步:新生兒眼病篩查!
市兒童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蔡文茜說,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是一類以視網膜血管異常增殖為特點的眼底病變,主要見于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并且,隨著早產兒救治成功率的提高,ROP的發生率在我國逐漸呈上升趨勢,已經成為兒童致盲的首要原因。
因此,愛護眼睛,應從剛出生的嬰兒時期開始做起!
早產兒易患視網膜病變
3月15日出生的蘭蘭(化名),出生時不到29周,體重1.2公斤,眼下的生長發育還是落后于足月出生的嬰兒。市兒童醫院眼科醫生在對其進行眼部檢查時發現,她的眼底明顯有血管異常,需要定期復查。
“早產兒出生時,視網膜血管并沒有成熟發育,出生后視網膜血管雖然還會繼續發育,但因外界環境與母體內環境的巨大差異,很容易導致視網膜病變的發生。”蔡主任介紹,早產、低體重是導致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根本原因,吸氧、酸中毒、貧血、感染、黃疸等是POR發生的高位因素。
據統計,目前我國37周以下的早產兒占嬰兒出生總數的15%~20%,其中20%左右患有視網膜病變,“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生率高,需要引起各位家長的重視。”蔡主任反復強調,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治療的時機非常重要,早期篩查、早期治療可以較好地控制病情,避免失明。
“出生時體重小于2000克的早產兒和低體重兒,在出生后4周至6周或矯正胎齡32周起,就應進行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篩查,篩查應由專業的小兒眼底病醫師進行。”蔡主任說,這一個群體是需要進行視網膜病變的早期篩查的。
新生兒開展眼病篩查,可以盡早發現如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小眼球、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視網膜母細胞瘤、新生兒淚囊炎、先天性青光眼等眼病,起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避免可致性盲的發生。
近日,杭先生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寶寶來到市兒童醫院眼科做相關檢查,“孩子早產三個月,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一則‘早產兒易患眼病’的報道,我便立刻帶著孩子來醫院檢查。”
兒童醫院眼科醫生利用最新的眼底檢查儀器——廣角數碼兒童視網膜成像系統為寶寶做了眼底檢查。半小時后,杭先生拿到了檢查報告。經蔡主任分析后認為,孩子視網膜發育正常。
蔡主任介紹,足月分娩的新生兒,一般在媽媽懷孕后40周左右出生,此時眼睛內各種結構已基本發育成熟,視網膜血管發育非常完善,完全血管化。
“而早產兒則不然,視網膜血管發育不完善,存在無血管區,胎齡越小,視網膜無血管區越大,大片視網膜無血管區處于缺氧狀態,缺氧的視網膜會產生血管生長因子,從而刺激新生血管生長。新生血管都伴有纖維組織增殖,纖維血管膜的牽拉可導致視網膜脫落,最后導致眼球萎縮、失明。臨床研究也顯示,早產兒胎齡越小,ROP的發生率越高,有些小早產兒即使不吸氧,也可發生ROP。”蔡主任稱,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已成為兒童致盲的首要原因。“因此,加強對其的防止已迫在眉睫。”
“目前早期診斷的主要辦法是開展篩查,通過篩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發達國家經過10多年的實踐證明,開張視網膜病變篩查是降低致盲率的重要措施。”蔡主任介紹說:“新生兒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樣可以用語言或表情來表達其體內的不適或異常,因此只能通過醫生的檢查來發現。出生后4周至6周,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的最佳時機。發現病變,積極治療,寶寶的視功能常常可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
近年來,市兒童醫院在淮海經濟區率先引進廣角數碼兒童視網膜成像系統,該技術通過采集患兒眼部樣本、數據傳輸,即可進行遠程醫療診斷。為小兒視網膜病變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提供了科學依據。
“這種成像儀,視角是130度。經過移動,可以把整個眼球的眼底,包括周邊部都反映過來,并且以圖像的形式,在電腦里保留,形成圖像報告。”蔡主任稱,這是一種客觀的、無損傷的檢查方法,操作簡單、快捷,有極大的視野和高品質圖像,便于早期發現眼底病變。檢查結果以圖像形勢報告,便于永久保存及隨訪觀察。
專家介紹:蔡文茜,徐州兒童醫院眼科專家、副主任醫師,東南大學眼科學碩士,一直從事于小兒眼科及斜弱視的臨床和研究工作。多次參加全國小兒眼科及斜弱視研討班和會議學習并交流。在省級以上醫學期刊發表論文數篇。
技術擅長:具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對常見病、疑難病能正確診斷、治療。尤其擅長于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篩查、復雜性難治性淚道阻塞的手術治療、斜弱視的系統治療、斜視及上瞼下垂的手術矯正。
門診時間:周二、周四全天
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