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礦總院頻道:在全球范圍內,食管癌的發病率在惡性腫瘤中居第8位,死亡率為第6位。我國是食管癌最高發的國家之一,每年食管癌新發病例超過22萬例,死亡約20萬例,絕大多數確診時為中晚期。
徐礦總醫院消化內科專家汪曉紅指出:消化道腫瘤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可以不需要開刀,不需要化療,在內鏡下切除病灶,治療效果好,消化道早癌5年存活率達80%-90%,中晚期只有30-40%。其最大的難點之一是難以早期發現。所以,40歲以上的人群和消化道腫瘤高危人群,應進行消化道早癌的篩查,有腫瘤家族史的人應提前10年進行篩查。
內鏡檢查,在食管癌早防、早診、早治等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年近60歲的容姨因患上了早期食管癌,以致飲食不安,上腹部悶痛。
徐礦總醫院消化內科開展的內鏡下粘膜剝離術(ESD術)則可使患者免受開刀之苦。
容姨的上腹部悶痛在術后消失,飲食順暢,術后第三天就恢復出院。
內鏡下食管癌“剝離”,次日便可進食
容姨的病變局限粘膜層,但病變長達5cm,且為環周性病變,范圍很廣,內鏡手術難度非常大。若是外科手術,存在開胸的巨大創傷,而且沒有取到癌變組織,目前也不適合積極外科手術。
取得容姨和家屬的同意后,汪曉紅主任為容姨安排了食道早癌內鏡粘膜下剝離術。術中,首先通過碘染色確定病變范圍,再在病灶上下方做標記定位,然后運用打隧道的方法將病灶逐步剝離。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動作干勁利落。經歷了短短的2個多小時,一段長長的粘膜就被完整地剝離出來。
目前,內鏡下治療技術主要有內鏡下切除、內鏡下粘膜消融、內鏡下支架置入和擴張。內鏡下切除術包括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和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是在專用的內鏡下切除食管壁表面的病變而達到治療效果。由于切除的只是病變的局部組織,而非整條食管,因此創傷較小,術后第二天即可進食,患者往往只感覺輕度的疼痛,待數日后創面愈合,即可恢復到與術前相同的狀態了。
食管是一根空心管道,其管壁結構類似于夾心餅干,最內層稱為粘膜層,中間的夾心是粘膜下層,最外層是肌層和外膜。當病變局限在最表面,即粘膜層時,則尚為早期食管癌。這部分患者通過內鏡下治療能夠達到根治效果。
能“看到”并“摘除”食管癌的“利器”
內鏡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這種情況。通過常規的內鏡檢查,醫生能夠在病變很早期的階段、甚至癌前病變的階段發現病灶,這部分患者通過后續合適治療手段的干預,可極大地提高生存率。
傳統食管癌的根治方式通常為食管切除術,但創傷大,風險高,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高,且術后易出現反酸等癥狀而影響生活質量,令人望而生畏。而對于部分適合人群來說,內鏡下治療在達到同樣的根治和生存效果的同時,有著創傷小、并發癥率低、恢復快、術后生活質量高的特點。
食管癌的早期信號
1進食不適
食管癌主要癥狀就是進行性吞咽困難,如果您吞咽時總覺得食物下不去(停滯感),或有東西粘在嗓子里(異物感),在吞咽口水后可緩解或消失,就要千萬小心了。
2胸痛
胸痛并不是食管癌的典型癥狀,但它引起的胸痛卻有特點,可以表現為:胸骨后的燒灼樣、針刺樣和牽拉樣疼痛,在吞下食物時表現的最為明顯,特別是粗糙、灼熱等刺激性強的食物。
3咽部干燥和緊縮感
這是由于食管的黏膜組織、肌肉組織受刺激而形成。
4咽部干燥和緊縮感
當食管癌組織阻礙了食物通過時,堆積的食物不能進入胃,轉而成為“異物”進入肺中,引起頻繁嗆咳。
小貼士:飲食健康 預防癌癥保持正確的吃飯習慣,不喝過燙的水、粥或其他流食,不吃過硬的食物,避免進食過快。不喝生水,改善飲水質量;避免過度食用腌制、熏制的蔬菜、豆類、肉類等。積極治療食管疾病,及時處理癌前病變,如食管炎、食管息肉、食管憩室等。
積極、定期參加篩查和體檢,如超聲內鏡等。
早期確診、早期干預、及早治療!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體檢!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