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情志療法即運用情志相勝理論治療情志病證或軀體病證的療法,它是以患者情志為操作對象的一類傳統心理療法,包括情志相勝療法、相反情緒療法、順情從欲療法和激情刺激療法幾個方面。《內經》按五行歸屬,將情志與五臟的關系概括為“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肺在志為憂”“脾在志為思”“腎在志為恐”。
情志療法也是根據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運用樸素的古代心理學思想和情志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來進行治療的方法。情志療法在明清時代得到廣泛應用,甚至一些名著、文學作品都有反映。《黃帝內經》具體論述了情志相勝心理療法的基本程序:喜傷心,恐勝喜;怒傷肝,悲勝怒;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喜傷心,恐勝喜 喜為心志,喜甚傷心氣,可致嘻笑不止或瘋癲之癥。治之以“禍起倉卒之言”或其他方法使之產生恐懼心理,抑其過喜而病愈。清代《冷盧醫話》中記一江南書生因金榜題名考中狀元,在京城過喜而發狂,大笑不止,名醫徐洄溪就診,佯稱其病不可治,書生一嚇,果然病愈。
怒傷肝,悲勝怒 怒為肝的情志表達,過怒則肝陽上亢、肝失疏泄而表現出肢體拘急、握持失常、高聲呼叫等癥狀。治之以“惻愴苦楚之言”誘使患者產生悲傷的情緒,有效地抑制過怒的病態心理。
思傷脾,怒勝思 正常的思慮為生理心理現象,但“過思則氣結”,可使人神情怠倦、胸膈滿悶、食納不旺、脾氣郁滯、運化失常。治之以“污辱斯罔之言”激患者盛怒以沖破郁思,使患者重新改變心理狀態。
憂傷肺,喜勝憂 悲憂皆為肺志,太過則使人肺氣耗散而見咳喘短氣、意志消沉等癥狀,還可由肺累及心脾致神呆癡癲,脘腹痞塊疼痛、食少而嘔等,治之可設法使患者歡快喜悅而病愈。《續名醫類案》卷二十一“癲狂”記載:汪石山治一因破財而憂神志不清,如癡如醉,妄言亂語之人,叫旁人將錫熔化后制成幾錠銀子,放在他的床邊。患者見到銀子愛不釋手,病也隨之痊愈。這就是以喜勝憂的例子。由此可見,我國古代情志相勝療法在對有明顯器質性病變的癥狀時也有很好的療效。
恐傷腎,思勝恐 過度或突然的驚恐會使人出現腎氣不固、氣陷于下、惶惶不安、提心吊膽、神氣渙散、二便失禁、意志不定等病理變化。可用各種方法引導患者對有關事物進行思考,以制約患者過度恐懼或由恐懼引起的軀體障礙。其實這就是一種認知療法,通過樹立正確的認知來治療心理疾患。
情志療法在中國古代治療心理疾病方面的確顯示出了巨大功效,我們應進一步認識并發揚它的長處。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形成,要求我們要加強中醫情志相勝心理療法進行研究和應用。在中醫院臨床護理工作中注重情志護理,根據五行相互制約關系,用一種情志去糾正相應所勝的情志并有效地調節由這種情緒產生的疾病,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護理中多聽取患者主訴,運用情志相勝理論安慰體貼患者,消除其煩惱、憂郁、焦慮、恐懼,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起居有規律。護士經常巡視病房,與患者溝通交談,介紹疾病機理、主要表現及誘發和加重因素等,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對本病的疑慮,使患者配合治療。介紹中醫中藥治療的好處及已取得的經驗和療效,以增加患者對中醫中藥治療及治愈疾病的信心。使情志療法與情志護理成為真正適合中國人的科學心理治療與護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