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非血管性疾病,肢體所表現的癥狀有時與間歇性跛行外表上很相似。
(1)矯形外科疾病:足弓和踝關節病變所引起的疼痛往往與身體的負重有關,與行走卻無多大關系。其疼痛程度不如間歇性跛行那樣劇烈,病人跋涉一段路程后,亦不至于被強制停止不前。一旦停止運動,疼痛仍然要持續相當時間。此點與組織缺氧所致的疼痛顯然不同,后者不停止運動后,癥狀迅速消失。
跟骨結節和足部諸內在肌肉發生肌腱炎癥時,不論行走或站立時,均能導致疼痛。這類疾病的特征主要在足跟部有壓痛,于行走時疼痛更加劇烈,當病人躺下后,足跟部仍然覺得疼痛。
蹠痛患者站立時足趾部常猝然感到銳痛或燒灼痛。疼痛起自第四蹠趾關節,偶爾向小腿上部放射,直至膝部,這是由蹠部神經瘤所致。如將病人的足趾背伸,檢查患者的食指置于病人第三和第四趾之間的蹼部和足底相接處,常可觸得一有捻發感的腫塊。若同時在蹠骨頭之間施行捻捏,必然激起典型的蹠骨痛。
(2)肌肉的不平衡:小腿和足部肌肉的不平衡,為間歇性跛行的常見原因這一。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后,一側或兩側的小腿都可產生痙攣性疼痛或疲竭感,迫使病人立即止步。肌肉的不平衡所引起的間歇性跛行原因很多,最常見的為跟腿和腓腸縮短,導致足部不能背屈,當行走時小腿的肌肉呈強直性攣狀態。它的起因可屬后天性的如經常穿高跟鞋的婦女,或為先天性的如蹠骨頭處不平整的骨痂形成,可使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勞損產生跛行。
神經受到損傷后,使一部分肌肉呈癱瘓狀態,另外一組肌肉勢將代替其功能而負擔過重,如行走時間較長可發生陣發性痙攣,迫使病人因疼痛而停止行走。
(3)主枝神經干或感覺神經根受壓:支配四肢組織的大神經干受到刺激后可產生與間歇性跛行類似的癥狀,尤其在軀干或肢體運動后這種疼痛更加增劇。癥狀起于下肢的,其原因有腰椎間盤突出、腰骶部疾患及坐骨神經痛等。在這些病例中,疼痛可因改變體位而加劇,對行走卻無多大的影響,這在診斷上極為重要。病人常感臀部疼痛,循沿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而且還具有神經受壓和受刺激的征象,如對震動感覺知覺力減退,足趾對刺壓感覺減退,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足背部肌肉呈痙攣狀態。
(4)關節炎性病變:關節炎性病變所致疼痛多大位于關節或關節周圍,并發生于休息時或就在關節開始活動后片刻。某些風濕性關節炎病例也具有血管痙攣的癥狀,如寒冷感、紫紺和多汗等情況。
(5)維生素缺乏癥:嚴重的維生素B1缺乏癥可伴有肢體疼痛,它和間歇性跛行相仿。開始時,病人尚能行走一段路程。若繼續運動則肢體軟弱漸為明顯。并且在足底部有燒灼感,足背部有麻木感,甚至造成足下垂。
徐州血管病首席專家:
徐龍君,主任醫師,徐州老年病醫院大外科主任,徐州血管病首席專家。畢業于徐州醫學院醫療系,從醫三十余年,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普外科甲狀腺、乳腺、膽囊、胃腸、疝氣等手術。 發表國家級、省級論文10余篇,并獲得新技術獎。
特別擅長:周圍血管疾病的診斷、手術治療。十年來已開展此類手術數千例,為徐州地區此類手術數量、質量之首。
導醫熱線:0516-85707122
導醫論壇:http://bbs.qcdy.com/ (網上咨詢,網下導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