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指動脈變硬,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動脈中膜鈣化、小動脈硬化和動脈老化四種類型。西方國家流行病學指出,動脈硬化導致的動脈腔管阻塞引起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風顯然是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但流行高峰已經趨于減弱。而動脈硬化引起的另外幾種流行性疾病如心衰、腎衰和癡呆等成上升趨勢,這些問題常見于老年人,且女性多于男性,患有這些疾病與另一種動脈硬化相關聯,即動脈老化,也就是動脈管壁破裂,而不是動脈管腔阻塞。
動脈老化的相關疾病
動脈老化也稱老年動脈硬化,是獨立于動脈粥樣硬化的另一類動脈血管疾病,與動脈粥樣硬化可以并列存在。動脈老化的主要特征是近端主動脈變硬和擴張,而年齡的增長是動脈老化的重要原因。另外,動脈老化可提早發生于某些家庭,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與本病關系密切,可加快動脈老化發展速度。
駱教授介紹說,在正常情況下,主動脈彈性緩沖功能和心腔會產生理想的相互協調,和四周阻力血管會產生理想的穩定血流。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主動脈的彈力會減弱并會出現磨損、斷裂和僵硬元增加的情況,這種主動脈變硬會進一步增強收縮壓、降低舒張壓,進而增加左心室的負荷和耗氧量,限制正常的舒張期供血,結果會導致心力衰竭和心肌缺血。
另一方面,收縮壓的增強、舒張壓的降低會直接導致主動脈脈壓的變寬,進而產生過度脈動應力,使下游血管擴張,引起微梗塞、微出血,導致特殊細胞損傷,引起認知性障礙、癡呆和腎功能衰竭等。
動脈老化評估方法
駱教授介紹說,動脈老化常規的評估方法主要包括肱動脈袖半血壓測量、脈波傳播速度、中心動脈壓力波形三種。
1、肱動脈袖半血壓測量,反映大動脈硬化異常的指標主要是以下幾個數據:
(1)單純收縮壓期血壓,收縮壓大于140mmHg,舒張壓低于90 mmHg。
(2)寬脈壓,如果大于60歲,脈壓大于70 mmhg或脈壓大于收縮壓的1/2。
2、脈波傳播速度,特別是主動脈傳播速度是評估大動脈硬化的“金標準”。脈波傳播速度為評估大動脈僵硬程度、危險分層和療效提供了定量數據,高血壓病人的正常脈波傳播速度應在9m/-12m/s之間,超出這個范圍就為高血壓病人的異常值。
3、中心動脈壓力波形分析指標,包括中心舒張壓、收縮壓和脈壓,因為中心動脈更接近心、腦、腎,能夠更準確的反映血管壓力負荷,在預測危險分層和評估療效方面更準確。其中,增強指數是早期反映動脈硬化的敏感指標。
動脈老化的防治
在醫學界素有“人和動脈一起變老”之說,但動脈老化,有人提前,有人推后,有人嚴重,有人輕微。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駱教授指出,這些差別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這十六個字概括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內容。如果人們真能照此去做,會使疾病的發生率大大降低。駱教授特別強調只有早期評估、早期預防、綜合干預才能將動脈老化遠遠拋在時光的后面,才能有60歲的年齡、30歲的動脈!
專家簡介
駱秉銓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著名心臟病學專家,主任醫師,現任徐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名譽主任,江蘇大學心血管病(徐州)研究所所長,中國礦業大學生物醫學系兼職教授。原徐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東南大學醫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歷任江蘇省心血管病專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徐州市心血管病專科學會主任委員、中國微循環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微循環專科學會主任委員、中國高血壓聯盟江蘇分中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電學學會副主任委員。
曾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省優秀知識分子等稱號。先后獲得科研成果獎18項,發表論文40余篇,主編《介入心臟病學手冊》等專著,領導開展了微循環研究、心臟電生理研究、心血管介入技術等工作,均達到了省內乃至國內領先水平,近年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4篇,承擔了國家“十五”攻關協作課題。
專家門診時間:周一上午、周四全天
專家咨詢電話:0516-85707122;1308353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