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季的初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秋季由于早晚溫差變化較大,人體在夏季過多地“宣泄”之后,各組織均感水分不足,很多人的鼻粘膜、嘴唇,口腔、咽部及皮膚會顯得很干燥,甚至鼻出血,嘴唇干裂出血等,即使喝水也得不到緩解,秋季干咳的患者也比較多,這些都是“秋燥”的表現。
“秋燥”是一種季節病,因為秋季空氣濕度比較低,容易使人體脫水,出現干燥的癥狀,進而引發口干舌燥,咽喉疼痛、鼻干出血、皮膚干裂、便秘等一系列“上火”的癥狀,同時還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引起“上火”的原因很多,如:嗜食辛辣,貪食羊肉、狗肉等肥膩之品,煙酒過度,情緒波動過大,受涼,缺少睡眠等都會“上火”;另外,秋季不是進補的季節,進補不當也是引起咽干、咽痛等上火的原因之一。
中醫認為,燥為秋季的主氣,其氣清肅,其性干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所謂“燥勝則干”。咽喉是司飲食,行呼吸,發聲音的器官,外感燥邪而發病,多從口鼻而入,燥邪傷津、傷肺,肺氣宣發與肅降功能失調,而致鼻病或咽喉病,出現鼻腔干燥,鼻出血,咽干喉燥、干咳無痰等癥,因此有慢性咽炎病史者,此時尤其要注意,防止夙恙復發。
秋燥最易傷人肺陰,因此秋季要注意滋陰潤肺,保津尤要。飲食調養上要以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為準則,以“清潤”為宜,平時要注意補水,多飲些淡茶、豆漿,多食蘿卜、梨、香蕉、西紅柿、荸薺、百合、藕、銀耳、蓮子、南瓜、黃瓜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之品;禁煙酒,忌辛辣油炸火烤食物。治療“上火”要注意兩點,一是要用中藥調理全身而治本,不要盲目使用西藥,因為抗生素只“消炎”不“去火” ;二是要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對癥治療。
在我們日常飲用的水中可以用些中草藥代茶飲以起到防燥去火的作用,如可以用些石斛、青果、北沙參、元參、麥冬等,如咽喉腫痛可以泡服銀花、菊花等。咽炎患者還要盡量少食甜食、含片等,堅持每天晨起淡鹽水漱口;生活規律,保持心情舒暢;早睡早起,并注意經常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要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服,避免著涼,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當然注意適當“春捂秋冬”,可以增強身體對寒冷的抵抗能力。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出現較嚴重的鼻、眼干澀難受、口干舌燥等癥狀,要警惕干燥綜合癥,這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需到相關的科室進一步診斷治療。
專家咨詢電話:0516-0516-85707122;8390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