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重點專科: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再加上經常三餐不定,導致現在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許多人都有著或輕或重的腸胃不適癥狀。在徐醫附院消化內科,消化性潰瘍、胃腸腫瘤等病患明顯增多。該院消化內科專家提醒說,消化道問題重在預防,相關人群應重視胃腸鏡檢查,及早確診、盡快治療。

科室查房
進入冬春之交,消化性潰瘍開始高發
最近這段時間,我市氣溫變化頻繁,消化內科病人出現上升趨勢。據了解,近期門診主要包括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季節性腹瀉等疾病患者,其中消化性潰瘍患者所占比例最高。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腸粘膜發生的炎性缺損,通常與胃液的胃酸和消化作用有關,病變穿透粘膜肌層或達更深層次。”徐醫附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王營介紹,消化性潰瘍常發生于胃、十二指腸,發病原因一般是胃酸過高,合并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當然還有不良的飲食習慣,吸煙飲酒等刺激因素所致。另外,比如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也會導致胃粘膜糜爛,甚至潰瘍。
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表現有三大特點。一是慢性過程,該病反復發作,可達幾年、十幾年或更長時間。二是周期性發作,該病發作與緩解交替,發作有季節性,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發病。三是節律性,就是發作時上腹痛呈節律性。“胃潰瘍為餐后半小時至一小時開始疼痛,至下次餐前緩解,飯后再次疼痛。簡稱為‘餐后痛’;十二指腸潰瘍特點為餐后1-3小時開始疼痛,進食后緩解,而且夜間易出現疼痛,簡稱‘空腹痛’、‘夜間痛’”。
長期上腹部隱痛,應盡早就醫檢查
王營說:“消化性潰瘍侵蝕到周圍或潰瘍深部的血管可引起出血,據臨床統計,這樣的患者占到15%-25%的人數,當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或胃的幽門部潰瘍反復發作可引起幽門梗阻,此時會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如果潰瘍向深處發展可引起穿孔,可出現急性腹痛,往往需要手術治療。還有部分胃潰瘍可能發生惡變。
在潰瘍治療上,除了一般的制酸、保護胃黏膜等對癥治療方案外,清除幽門螺桿菌是關鍵。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必須同時服用四聯的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嚴格地按照醫囑完成療程,藥物種類及服用劑量均不可自行調整。
“胃潰瘍如不正規治療,可能會惡變為胃部惡性腫瘤。”王營指出,若出現下列情況,要及時到醫院消化專科就診,必要時進行進一步檢查:一、長期上腹部隱痛,且多在飯后0.5~1小時內出現;二、短期內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進行性的消瘦;三、按常規服用抗潰瘍藥物,但治療一段時間后效果變得不明顯;四、近期內發生嘔血或出現柏油樣大便。
早春乍暖還寒,積極預防消化性潰瘍是非常必要的。一日三餐按時吃,減少油膩、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攝入。保持樂觀情緒,規律生活,避免過度緊張與勞累,不要熬夜。

為患者檢查
胃底長了腫瘤,內鏡下完整取出
采訪時,徐醫附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王鑫介紹,胃腸腫瘤是指發生于胃和結直腸的良性和惡性腫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胃腸腫瘤的發病率在逐年升高,并且其發病群體有從中老年向青年發展的趨勢。
30歲的吳先生是安徽宿州人,從事水果批發生意。近兩年,他經常感到上腹疼痛,但以為是吃飯不規律導致的普通胃炎,也沒放在心上。上個月,他去醫院做了個體檢,結果胃鏡提示,其胃底有個2公分的占位性病變,由于位置特殊,當地建議轉院治療。緊接著,吳先生來到徐醫附院消化內科。
通過超聲胃鏡及上腹CT檢查,發現吳先生體內的這個腫瘤有一部分長在胃里,有一部分長在胃腔外,經進一步的明確,病變孤立,與周圍臟器無粘連,可以內鏡下微創治療。隨后,王鑫為其實施了內鏡下黏膜下層腫瘤全層切除術,將腫瘤完整取出。術后病理提示,該腫瘤為良性的胃間質瘤。
“這個腫瘤雖然是良性的,但如果任其生長,不予及時處理的話,可以出現出血、壓迫癥狀,同時當腫瘤較大堵塞食管、幽門、腸道會出現進食不暢、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王鑫說。
想要防治胃腸腫瘤,應重視胃鏡檢查
胃腸間質瘤是胃腸道常見的間葉細胞源性腫瘤,可發生于消化道任一部位,其中胃間質瘤最為常見,約占60%—70%。
據介紹,消化內科常見的消化道黏膜下腫瘤除了胃腸間質瘤外,還包括平滑肌瘤、脂肪瘤等等。王鑫說,以往處理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多需要外科手術,對患者的創傷比較大,當內鏡技術日漸成熟后,臨床上就開始普及內鏡下的微創治療。這種方式因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及費用低等優點受到廣泛關注與認可。
對于胃腸腫瘤的防治,“早發現、早治療”是一條關鍵原則。我國40歲以上人群胃部惡性腫瘤發生率顯著上升,因此建議以40歲為胃部腫瘤篩查的起始年齡。普通人群的腸腫瘤篩查,根據美國醫師協會推薦,應從50歲開始進行結直腸癌的篩查,每10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每年進行一次糞便隱血試驗。。如有胃腸道腫瘤家族史、幽門螺桿菌感染、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手術后殘胃,或有吸煙、頻繁飲酒、超重的人群,更要引起高度重視。
提起胃腸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太難受了,能不做就不做”。對此,專家說,目前無痛胃腸鏡已在普及。無痛胃腸鏡是在常規胃腸鏡操作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短時間的靜脈麻醉,使患者在“睡夢”中完成胃腸鏡檢查,避免常規胃腸鏡操縱造成的不適,如惡心、嘔吐、腹痛等,同時可消除患者對胃腸鏡檢查的恐懼。

討論病情
竹簽、假牙、棗核,食管異物病例真不少
在消化內科接診的病人中,遭遇食管異物的著實不少。下至幾歲幼童,上至耄耋老翁,都會因一時“不慎”而引發“管腔事故”。
春節前,74歲李大伯在吃飯時,誤吞了一顆假牙。來到徐醫附院消化內科診斷后發現,假牙約長3.5cm,形狀不規則,兩端又有金屬鉤。如處理不好,容易劃破食道,導致大出血。該科醫生在內鏡前端放置一透明帽,用于罩住鉤子,僅僅幾分鐘,幫李大伯取出了假牙。
27歲的小伙小于上腹疼痛了一個月,一直以為是胃炎或是胃潰瘍所致,吃了胃藥也沒啥作用。等到做了胃鏡檢查才發現,有根5公分左右的竹簽橫在其胃竇,竹簽兩端都扎在了胃壁上。徐醫附院消化內科醫生在內鏡下用鱷魚鉗將竹簽豎著取出,避免了食管、咽部二次損傷。
據小于回憶,前段時間他有過一次醉酒經歷,當時在吃燒烤。估計是醉的太厲害了,把燒烤簽咬斷了部分,連著肉塊一起順勢吞了下去……
食管卡了異物,應立即就醫處理
很多人認為,食管異物不要緊,喝醋或吞飯團就可以了。事實果真如此嗎?王鑫表示,“被異物卡住喉嚨后多咽幾口飯就好了”的這種說法不靠譜。
因為食管周圍,還有氣管、大血管、心臟、結締組織、神經、縱膈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和組織。如果強行吞咽飯團,異物可引起食管穿孔、縱膈感染、出血、刺穿心臟導致生命危險。
王鑫建議,如果發現食管異物卡住了,應立即停止進食,盡早到醫院就診。“醫生初步判斷異物所在部位和病情嚴重程度,進一步選擇相關檢查如胃鏡、喉鏡、X線、CT檢查,評估病情。一旦確診異物,醫生會根據病情選擇內鏡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對于高危異物如尖銳異物牙簽、魚骨等;腐蝕性異物如紐扣電池;磁性異物如磁鐵;巨大異物壓迫氣管等,需急診處理。”
需要提醒的是,食管異物,重在預防。食管異物以幼兒、老人、醉酒者多見。幼兒因好奇吞服硬幣、電池的居多,家長需加強監護;老人由于缺牙過多,咀嚼不全,容易吞下棗核、雞骨頭、魚骨等,建議吃飯時細吞慢咽;至于醉酒者,建議別過量飲酒,以避免酒后意外。

關愛患者
消化道出血查不出原因?快試試小腸鏡
“臨床上有這樣一類病人,因反復黑便住院,常規胃腸鏡均正常,這些病人可能就是小腸出血。”王營說,“小腸出血占整個消化道出血的3%-5%,可以表現為便血和黑便。”
她介紹,小腸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位于消化道的中段,小腸長度差異很大,平均為4-6米,距口和肛門都很遠,近端連接幽門,遠端經回盲瓣與結腸相連,是消化道最長的管道。
由于小腸管腔長而游離、迂曲,其位置較深、冗長、褶皺多、蠕動快等獨特的解剖特點所限,以往一直是消化內科臨床檢查的盲區,所以小腸疾病,尤其小腸來源的下消化道出血不能及時診斷和針對性有效治療。
“傳統的小腸造影檢查存在較高的漏診率,膠囊內鏡檢查也存在盲區,即使發現病變,也不能實施病變部位的活檢和內鏡下治療,這使許多小腸疾病長期得不到明確的診斷和有的放矢的治療。直到近些年,愈來愈成熟的小腸鏡技術讓眾多的小腸出血患者明確了診斷,從而為治療疾病帶來了希望。”王營說,徐醫附院消化內科正在打造專業的小腸鏡診療團隊,下一步將深入推廣小腸鏡技術。
王營建議,對于消化道出血病人,若通過胃鏡和大腸鏡查不出來出血原因,需要進行小腸鏡檢查;若在常規胃腸鏡檢查中發現存在小腸病變,應及時利用小腸鏡進行確診。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