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由于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等原因,導致很多人進入亞健康模式,消化道疾病又首當其沖。消化系統擁有人體最多的臟器,臨床表現紛繁復雜。消化系統具有自主調節功能,當這種自主調節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異常,即使正常攝取食物量或補充再多的營養,也可能引起營養不良,導致內分泌紊亂,各臟器功能的衰退,從而身體就會出現各種癥狀,產生疾病。
隨著業務水平和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徐醫附院消化科門診量及出院人數逐年上升。
為了更好的滿足廣大患者就診需求,在醫院領導和費素娟科主任的密切關心和大力支持下,以消化內鏡新技術為主要亮點的消化內科52病區于2018年1月正式啟用。
新病區坐落于徐醫附院本部5號樓12層,現有正式床位44張,醫療組成員包括朱祖安主任醫師、趙燕超副主任醫師及龐訓雷主治醫師,護理組12人。自病區正式啟用以來,每月出院病人數約150余人次。
徐醫附院消化內科52病區朱祖安主任醫師介紹:消化內鏡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通過內鏡,醫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消化道內的真實狀況,還可以借助它進行許多高難度的手術。
內鏡造影為八旬老人搬走“石頭”
年過八旬的孫老太躺在病床上有說有笑。可就在昨天,她剛剛做完膽總管結石手術。
“這哪像是剛做完手術的病人啊!”
“昨天就能下床走了,真厲害!”
隔壁床的病友都夸孫老太精神好,身體恢復的真快。
這也難怪大家驚訝。前兩天,孫老太因為突發劇烈腹痛伴有發熱到當地醫院就診。
當地醫院經過初步診療,考慮為膽總管結石伴化膿性膽管炎,存在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可能,需緊急手術治療;但患者年齡大,外科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都有很大手術風險,因此告訴其家人最好進行ERCP手術,推薦到徐醫附院,請朱祖安主任為其治療。
朱主任接診后,立即為老人進行了急診CT檢查及ERCP術前準備,明確患者為膽總管結石合并急性膽管炎后,在第一時間進行了ERCP手術。經過朱主任和內鏡室護士緊張工作,患者膽管內多發的結石被順利取出,腹痛和發熱癥狀迅速減輕。
孫老太恢復快,主要得益于ERCP技術!在ERCP常規開展之前,對這類患者來說很有效的治療手段就是急診外科手術。以前常規手術創傷大、費用高、恢復時間長,而且存在較高術后并發癥的危害。現在ERCP技術的開展,改善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目前已成為首選的治療方法之一。
也許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ERCP?朱主任介紹:“ERCP全稱為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消化內鏡操作難度最高的技術。該技術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后期,其操作過程是將十二指腸鏡插至十二指腸降部,找到十二指腸乳頭,由活檢管道內插入造影導管至乳頭開口部,注入造影劑后進行X線攝片,以顯示胰膽管的技術。國外于1968年首次報道了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成功顯示了胰膽管結構來診斷膽總管結石、膽道良惡性梗阻、胰腺占位等胰膽系統疾病。此后又相繼報道了ERCP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開辟了治療性ERCP時代。通過ERCP可以在內鏡下放置鼻膽引流管(ENBD)治療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行膽管支架引流術、 膽總管結石取石術等微創治療。”
朱主任表示:“隨著影像技術的進步,診斷性ERCP不斷減少,ERCP逐漸轉向胰膽疾病的治療,由于ERCP不用開刀,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并發癥較外科手術少,住院時間也大大縮短,深受患者歡迎。在短短幾十年中ERCP在臨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已經成為當今胰膽疾病重要的治療手段。”朱祖安主任師從我國著名消化內鏡專家范志寧教授,在徐醫附院率先常規開展ERCP技術。目前該院每年ERCP診療量已超過500例,穩居淮海地區前列,為大量膽胰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朱主任也因此被廣大患者稱為“掏石頭的專家”。
內鏡下剝離,去除早期腫瘤病灶
50多歲的杜師傅最近感覺胃腸不適,經常胃脹疼痛。原以為是小毛病,吃點藥就會康復,但病情反復發作,藥物毫無作用,便來到了徐醫附院消化內科。經胃腸鏡檢查時發現,醫生發現患者賁門位置有一個巨大的息肉。
息肉是消化道早期腫瘤和腫瘤前病變。對于消化道息肉和早期腫瘤,傳統的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切除,療效確切,但手術創傷大,患者恢復慢,住院時間長,治療費用高,手術后生活質量也大為降低。近年來,隨著內鏡治療器械的不斷開發和新技術的逐步開展,內鏡發現的大部分消化道病變可以實現內鏡下的切除,而不再需要傳統的外科手術治療。
考慮到杜師傅的身體情況,耐受手術能力較差,同時病灶符合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的條件,朱主任決定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手術后未出現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發癥,杜師傅僅住院7天就出院了。
近些年來,消化道腫瘤呈高發態勢,大多數患者到癥狀明顯階段才就診,經檢查已經是腫瘤晚期,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要想使腫瘤得到較好地治療,就要進行早檢查、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提高腫瘤的治愈率,減少患者的痛苦和家庭的負擔。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是早期的診斷和治療手段。打個比方,如果將整個胃壁比喻成一個梨的話,那么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就是從這個梨上爛掉的地方整塊地切出來。”朱主任介紹說,消化道管壁分為四層,最內為黏膜層,其次為黏膜下層,第三層為肌肉層,第四層為漿膜層。消化道癌變大多是由于黏膜層上皮細胞受到各種刺激發生點狀或多點狀慢性炎癥化生形成腫瘤變,所以要想防治腫瘤癥就要對黏膜的早期病變(炎癥、化生、糜爛、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等)進行內鏡下的黏膜切除。這既能進行診斷又能進行內鏡下的治療,為患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微創技術。與外科手術相比,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創傷小,患者易耐受,可以根據病變的部位、大小、形狀和組織類型,制定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既能保證腫瘤的徹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組織及其功能。同一患者可接受多次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一次也可以進行多部位治療。迄今為止,朱主任已成功通過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消化道早期腫瘤及粘膜下腫瘤近百例。
超聲內鏡讓疾病無處藏身
在人體的8大系統中,消化系統的重要性可以說是第一位的。它猶如人體的“司令部”,身體各部位臟器通過它來提供所需營養,身體的健康與否跟它的功能是否健全有直接關系。為進一步提高本地區內鏡操作水平并服務于患者,朱祖安主任與本醫療組的趙燕超副主任醫師、龐訓雷醫師緊密合作,開展了標準超聲內鏡(EUS)的檢查及治療,填補了該項目的空白。
40多歲的王女士最近一段時間會突然出現夜間頭昏、乏力,容易饑餓、出汗等癥狀,起初她并沒有重視,后來癥狀有所加重,逐漸出現發作時意識不清。患者在當地醫院檢查發現血糖最低為2.1mmol/L,診斷為低血糖,原因不明。到徐醫附院就診后,經內分泌科醫師推薦,王女士進行了超聲內鏡檢查,經過對整個胰腺反復掃查,終于在胰腺體尾交界處,發現了僅僅1.2厘米的病變。結合張女士反復的低血糖癥狀,她被診斷為胰島素瘤。由胰腺外科進行了胰島素瘤病變切除手術。術后,王女士的低血糖癥狀完全緩解。
據了解,超聲內鏡(EUS)是將內鏡和超聲相結合的消化內鏡技術,將微型高頻超聲探頭整合在內鏡頂端,當內鏡插入消化道后,在內鏡直接觀察消化道病變的同時,可利用內鏡下的超聲進行實時掃描,從而獲得消化道管壁層次結構的聲學特征及周圍鄰近臟器的超聲圖像,與經體表超聲檢查,超聲內鏡更貼近病變器官,可以有效避免胃腸道內氣體對超聲檢查的影響,對某些疾病的診斷效能,甚至遠遠優于CT和磁共振檢查。
“近年來,EUS被認為是消化內鏡最前沿和最有發展潛力的技術之一,既可以對消化道管壁粘膜下生長的病變性質進行鑒別診斷,也可以對消化道腫瘤進行術前分期,判斷其侵襲深度和范圍,鑒別潰瘍的良惡性,并可診斷胰膽系統腫瘤,特別是對于較小腫瘤精確度高,對慢性胰腺炎等診斷亦優于其他影像學檢查。”趙燕超主任介紹,在超聲內鏡介導下,應用細針穿刺抽吸活檢術也明顯提高了病變的確診率。
目前,超聲內鏡下的介入性診斷和治療是已經國內外內鏡技術的熱點之一。徐醫附院開展超聲內鏡技術已近十年,以往僅能進行微探頭超聲內鏡的檢查,在朱祖安和趙燕超兩位醫師的引領下,現在已經常規開展標準超聲內鏡的診療,目前每月超聲內鏡的診療量已超過100例,使以往很多手術后才能明確診斷的疾病,在術前就得以明確診斷,從而優化了治療策略的選擇。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趙燕超副主任醫師在超聲內鏡引導穿刺及介入治療方面也已積累了較多經驗,目前正著眼與將超聲內鏡與ERCP相結合以診治更多的膽胰疾病患者。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徐醫附院和科室等各級領導的不斷支持下,在新病區各位醫生及護理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嶄新的病區必將充滿活力、飛速發展,造福更多病患。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