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名醫訪談/中醫頻道:執著于心,勤勉于行,是他從醫路上的真實寫照;醫德高尚,仁心仁術,是患者對他最由衷的稱贊;積極進取,精益求精,是他對醫學成就的不懈追求。從醫31年,他始終奮戰在臨床一線,用精湛的醫術和對患者無微不至的關懷書寫醫者本色。他就是徐州市中醫院骨傷科主任醫師惠正廣。
01坎坷從醫路 盛年追光時
“其實是我父親幫我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據惠正廣介紹,在那個年代,很多人對職業的選擇是模糊的,沒有具體概念。惠正廣的父親是一名鄉村教師,他認為無論是教書育人的老師還是救死扶傷的醫生,都值得尊重。根據惠正廣平時的學習成績,高考之后父親幫他報名了揚州醫學院,成為了一名醫學生。
從揚州醫學院畢業后,惠正廣被分配到了廠礦醫院。“當時,基層醫療條件落后、待遇低、環境差,別說績效獎金,吃飯都成問題。最主要的是發展空間非常有限。不說多偉大的豪言壯語,最起碼我要養家糊口。”惠正廣無不感慨地說道。
為了追求更高的發展空間,也為了給家人穩定的生活,在畢業10年后,惠正廣決心考研。他重新拿起課本,邊工作、邊學習、邊照顧家庭,最終不負努力,在自己33歲的的時候考上了徐州醫學院,成了當時班里年齡最大的研究生。
世上沒有天生的外科醫生,只有潛精研思、勤學苦練的臨床實踐者。到徐州市中醫院至今,惠正廣接觸了成千上萬的患者,完成了上千臺手術,在基層醫院磨煉出來的強大意志力推動著他不斷學習、不斷精進。
他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我相信所有的艱苦跋涉最終都會凝聚成一道光,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02學習骨關節鏡技術 推動科室大發展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進步,外科手術更加趨向于微創化。在發展微創手術的過程中,徐州市中醫院骨傷科也經歷了較為煎熬的一段歷程。
“那個時候雖然也做手術,但總感覺做得不精,面對髕骨脫位、韌帶撕裂等疾病會力不從心。”囿于技術的短缺、經驗的缺乏,必須沖破這層阻力,去學習新理念、掌握新技術,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基于院領導的信任和支持,2014年惠正廣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學習進修了運動醫學關節鏡技術。關節鏡技術是骨科領域微創化診療的重大進展,是關節外科發展的前沿方向。在進修期間,他求知若渴,從不懈怠,跟隨國內知名的骨科大咖學習,最終鍛煉出了硬實力。

一年前,患者楊女士在一次運動中不慎傷及左側膝關節,并未及時就醫。臥床休養后,恢復了正常生活。但沒多久左膝再次扭傷,遂來到徐州市中醫院找到了惠正廣主任。經過檢查和評估,診斷為復發性髕骨脫位。
惠正廣介紹,髕骨脫位是膝關節常見的運動損傷。由于髕骨脫位常自行復位,易被患者當做普通的膝關節扭傷,導致不能及時就診,從而延誤病情。
綜合患者病情,在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后,惠正廣為楊女士實施了關節鏡下左膝內側髕股韌帶重建術。
關節鏡下內側髕股韌帶重建術是一種具有良好臨床效果的治療方式,具有創傷小,切口小,恢復快的優勢。術后,再配合中藥內外兼治,輔以適當的功能訓練和支具,患者能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生活。
“目前,關節鏡技術在我們骨傷科已經成熟開展并且逐漸拓展到其他疾病的治療領域,從做交叉韌帶、半月板損傷拓展到肩關節、肩袖撕裂等疾病,通過幾個小孔在關節鏡下就能把手術完成,配合中藥復原方劑,大大縮短了患者的恢復時間。”
03精準辨病 解除二十年疼痛頑疾
雖是西醫出身,但在中醫院得天獨厚的環境熏陶下,惠正廣在對患者的接診中也承襲了中醫的辨證思維。
59歲的高先生,因“肩周炎”輾轉多家醫院就診,但疼痛二十余年始終不見好轉,反而愈加嚴重。

在由惠正廣領銜坐診的肩痛專病門診,他詳細詢問了患者病史,并仔細檢查了其肩關節活動度。惠正廣指出:“在外力的幫助下,患者右胳膊可以抬起,但松開后手臂會自動落下來。醫學上診斷為墜臂試驗陽性,這預示著可能是肩袖損傷。”
高先生的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其右肩關節存在嚴重的肩袖撕裂。之后,惠正廣為其實施了肩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術后高先生的右肩問題得到解決,恢復到正常狀態。
門診中有很多患者,把“肩袖損傷”當成“肩周炎”,常因為誤診而耽誤正確治療,有的甚至還造成了嚴重后果。專家提示:一定要到正規醫院進行專業檢查和判斷,更不要盲目進行功能鍛煉。只有明確診斷、科學辨別,才能針對性解決疼痛困擾。
正是這種心細如發、為患者負責的態度,讓惠正廣在工作中交到了許多患者朋友。他說:“他們周圍的親戚、朋友出現各種各樣的疼痛、不舒服,就會打電話來門診找我。這種被別人信任、認可的感覺應該是讓醫生感到最欣慰的事情。”
作為科室的中堅力量,惠正廣還注重年輕醫師的培養,每周的查房教學、疑難病例討論、臨床帶教,他身體力行、悉心指導,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年輕一代。在惠正廣看來,科室就是一個大舞臺,只有在這個舞臺上的每個人都盡職盡責,才能呈現出最完美的“表演”,得到更多的掌聲。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