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兒童醫院小兒外科成立30多年來,新生兒外科也獨立開展了一些新的技術和新項目。特別是新生兒特色的先天性畸形、器官發育不全等疾病,通過手術治療,可以及時糾正孩子的先天不足,提高生活質量。日前,全程導醫網采訪了徐州兒童醫院新生兒外科劉豐麗主任,就她對小兒先天性巨結腸的手術治療等進行了詳細介紹,特別是該科運用微創技術治療小兒先天性巨結腸,不但填補了徐州地區治療此病的空白,也讓許多孩子減輕了手術的痛苦。
小兒先天性巨結腸的診斷
劉豐麗主任分析:小兒先天性巨結腸在新生兒外科發病率中,是較高的一種。主要由于直腸或結腸遠端的腸管持續痙攣,糞便淤滯的近端結腸,巨結腸肥厚、擴張,是小兒中常見的先天性腸道畸形。
新生兒由于反復出現低位性腸梗阻,常發生呼吸道及腸道感染。至幼兒期,患兒長期處于低蛋白血癥,生長發育均差,加之腸內大量細菌繁殖毒素吸收,心、肝、腎功能均可出現損害。嚴重時患兒全身水腫,以下肢、陰囊更為顯著。
先天性巨結腸是一種嚴重影響小兒身心健康的先天畸形。因患兒不能自行排便、腸功能紊亂,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重者可引起巨結腸危象、腸穿孔危及生命。
新生兒先天性巨結腸一般臨床癥狀表現:
劉豐麗主任說:多于生后48小時內無法排出或僅排出少量胎便,可在2~3日內出現低位部分甚至完全性腸梗阻癥狀,表現為嘔吐、腹脹、不排便、營養不良發育遲緩、腹部可出現寬大腸型。
(1)不排胎便或胎便排出延遲:經直腸指檢或溫鹽水灌腸后,可排出大量胎糞及氣體而癥狀緩解,但梗阻癥狀多不易緩解。腸梗阻癥狀緩解后,若仍有便秘和腹脹,須經常擴肛灌腸。甚至出現不灌腸不排便,腹脹逐漸加重。約有72%需經處理(塞肛、洗腸等)方能排便,經過治療后有時患兒可以維持數天或1周排便功能,多數患兒又出現便秘。僅有少數病兒出生后胎便排出正常,1周或1個月后出現癥狀。
(2)腹脹:約占87%。新生兒期腹脹可突然出現,也可逐漸增加,便秘嚴重者可以數天,甚至1~2周或更長時間不排便。至幼兒期腹圍明顯大于胸圍,腹部長度亦大于胸部。腹脹如便秘一樣呈進行性加重,大量腸內容、氣體滯留于結腸。腹脹嚴重時膈肌上升,影響呼吸。患兒呈端坐呼吸,夜晚不能平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