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最常見的肺原發性惡性腫瘤,多數肺癌起源于支氣管粘膜上皮,故亦稱支氣管肺癌。多年來肺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趨勢,死亡率也很高。日前記者就肺癌的防治問題采訪了徐醫附院胸心外科王國祥主任。王主任強調:肺癌治療的關鍵點是:早發現、早治療。
咳嗽是肺癌早期常見癥狀
王主任說:肺癌早期沒有特殊表現,只要細心觀察,還是會發現蛛絲馬跡的。咳嗽是肺癌患者最早和最常見的癥狀,表現為刺激性干咳,可有少量白色泡沫痰。由于起病時常類似感冒或支氣管炎,特別有些吸煙的人常把它看作“煙咳”,故不易引起重視。
咯血是肺癌的第二個常見癥狀,常為血絲痰,可持續數周、數月或呈間歇出現,易被疏忽。
胸痛也是早期肺癌的常見癥狀。多表現為彌散的、不定時的胸悶、壓迫感和鈍痛。此外,發熱、胸悶、皮膚騷癢等也可在肺癌早期出現。
王主任建議:40歲以上的人應堅持每年做健康體檢。以下人群更應作定期檢查:吸煙者、有家族病史者、自感不適者、年齡大于60歲者。一般依靠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有關的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判斷,多數的患者可以早期確診。
肺癌早期胸片檢查是首選,60歲以上吸煙者最好每年做一次螺旋CT篩查
胸片是首選的檢查,可發現肺內結節的限度是直徑大于1厘米,而此時腫瘤可能已經侵犯支氣管上皮和血管上皮。
低劑量螺旋CT篩查:大于60歲的吸煙者,最好每年做低劑量螺旋CT篩查。
細胞學檢查:利用痰液檢查尋找癌細胞,特別是多次痰檢,對診斷起源于大氣管的中心性腫瘤,如鱗癌和小細胞癌是有幫助的。對起源于小氣管的外周性腫瘤,特別是直徑小于2厘米者,有重要意義。
痰細胞學檢查最大優勢在于無創;纖維支氣管鏡可以通過肉眼觀察腫瘤的部位及生長情況,同時取材化驗,是獲得肺癌組織學證據最常用的診斷工具。
肺癌早期的治療方法——手術
只要早期肺癌病人沒有明確的手術禁忌癥,都應積極進行手術治療。切除有病變肺葉加縱隔淋巴結切除術是標準的手術方式,術后再根據病理結果采用必要的綜合治療,有些患者可不需放療和化療。
針對個別患者懼怕手術,王國祥主任介紹:標準的胸部后外側切口仍是國內多數目前常用的手術入路,這種手術切口較長,有時會傷及肋骨,但術中易于操作。而最近徐醫附院采用了在發達國家常用的保留了胸部背闊肌和前鋸肌的完整性的小切口。該切口不切除和切斷肋骨及大塊肌肉,術后肺功能和肌力康復快;術后肺部并發癥明顯減少;亦能減輕術后切口的疼痛。徐醫附院已將它作為是早期肺癌的常用切口。
“鑰匙孔手術”屬于微創手術。在鏡頭的指揮下電動手術刀可準確地找到腫瘤和所累及的肺葉以及相應的淋巴結并全部切除。胸腔鏡為早期的肺癌患者進行微創手術,術后的康復期只需要5到6天,手術創傷更小,痛苦更小,手術也更安全。電視胸腔鏡下的肺癌手術由于創傷小,更適用于肺功能較差而無法耐受常規開胸手術的病人。
王國祥主任最后強調,肺癌的早期確診、及時就醫,可得到滿意的療效。早期肺癌的長期治愈成功率可達6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