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系統是人體重要的生命中樞。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由各種病原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炎癥。包括腦膜炎、大腦炎、腦炎、膿腫以及蠕蟲感染,在各個年齡階段都可以見到。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在臨床上有哪些表現,如何診斷和治療呢?記者采訪了礦總院神經內科專家朱本亮。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表現
朱本亮介紹說,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由多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螺旋體、朊毒體等)所致的感染,它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各部位包括腦膜、腦實質(大腦、小腦、間腦、腦干等)、脊髓、蛛網膜等的炎癥或病灶形成,中樞神經系統對各種病原體的侵犯有較強的抵抗力,但是腦和脊髓一旦受到感染則后果非常嚴重。許多感染進展迅速,能在短期內造成死亡或神經系統終生損害。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共性表現包括發熱、頭痛以及其他顱內高壓綜合征、抽搐、意識改變和局灶性神經癥狀、體征等。一般起病急,但結核菌感染和真菌感染時起病多緩;發熱時常伴有畏寒,細菌性感染時多伴有寒戰;常伴有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局灶性神經性癥狀或體征。
顱內壓增高時可出現頭痛、嘔吐、抽搐、眼底變化、復視等。頭痛是顱內壓增高的重要癥狀,也是唯一的早期癥狀。頭痛常呈持續性,以前額為重,早期頭痛多不嚴重,但顱內壓急劇增高者,頭痛可較劇烈。清晨頭痛明顯,但起床活動后痛可減輕,與夜間CO2潴留并引起血管擴張和進一步提高顱內壓有關。任何可使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如咳嗽、噴嚏、大便用力等均可使頭痛加重。隨著病情的發展,頭痛逐漸加重。
腦脊液細胞學檢查在診斷中的意義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診斷除需要典型的臨床表現外,還需要一些輔助檢查,如腦電圖、CT、MRI以及腰椎穿刺腦脊液細胞學檢查。
朱本亮指出,腦脊液變化的檢查在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必不可少的。應從壓力、外觀、細胞計數、潘氏試驗、蛋白量、糖和氯化物含量以及病原學檢查如涂片、培養、免疫學檢查等方面綜合考量。礦總院神經內科開展此項檢查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大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正確率,從而提高患者治愈率,減少患者致殘率及死亡率。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治療
朱本亮說,在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治療上病因治療最為關鍵。在病因確定后,應及時針對病因進行正確治療。如針對細菌、真菌感染根據病原體及其藥物敏感試驗結果、抗生素的抗菌譜和腦脊液中的分布等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對結核菌感染應及時進行抗癆治療;對于病毒感染,病因治療雖不及其他病原體感染時重要,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抗病毒治療。
還有是對癥治療。包括:(1)臥床休息,防止劇烈運動,以減少能量的消耗和腦疝的形成。(2)降溫。在診斷明確前,一般不主張用降溫藥物;為防止過高熱和加重腦水腫,可以采用物理或化學降溫,如溫水或酒精擦浴、冰鹽水或冷鹽水灌腸、冰帽、冰袋、降溫藥物的使用,必要時可以使用亞冬眠療法:一般用氯丙嗪與異丙嗪各1-2mg/kg肌肉注射,2-4hr1次,約2-3次,必要時加用苯巴比妥鈉5mg/kg肌 肉注射,或水合氯醛40-60mg/kg灌腸。(3)激素的應用。根據不同病情,必要時可適當應用激素。它可以起到降溫、減輕腦水腫、防止腦膜粘連等作用。(4)補液及支持治療。(5)糾正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6)抗腦水腫以及控制抽搐等治療。
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神經內科20余年來一直致力于開展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和研究,其開展的腦脊液細胞學檢查目前處于領先地位,多次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
本期專家介紹:朱本亮,副主任醫師,現任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
1989年畢業于鎮江醫學院醫療系,徐州礦務集團111工程人才,徐州市醫學會精神心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徐州市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在近20年醫療、教學、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績。一直從事腦出血的微創治療,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和神經心理疾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國家級、省級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論著8篇,獲得省衛生廳、煤炭部、徐州市科技進步獎6項。
專家門診時間:每周五上午
專家咨詢電話:0516-85707122;8532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