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瓣膜替換術挽救了姑娘的生命
全程導醫網 綜合消息:27歲的姑娘李薇(化名)出生在偏僻的農村,20歲時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當她感覺膝部關節疼痛嚴重時就到小診所開些阿司匹林服用,家人也沒有重視。5年過去了,李薇感覺自己越來越虛弱,經常胸悶、喘不過氣,尤其在勞動后更是心慌氣短、頭暈。開始,她以為是勞累所致,休息后癥狀就能緩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能參加勞動的時間越來越短,最后只能躺在床上,不能進行任何活動,不但心慌、胸悶、憋喘,而且還咯血。
經人介紹,李薇來到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就診,醫生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瓣膜病、二尖瓣狹窄,由心內科轉到胸心外科。張中明主任接診后,仔細詢問病情并進行檢查。他告訴李薇及家人,李薇的心臟瓣膜——二尖瓣嚴重狹窄、心臟擴大明顯、心房顫動、心功能不全,已經危及生命,必須進行瓣膜替換手術。在經過周密的術前準備,通過藥物調整患者心功能到最好狀態后,張主任為李薇成功地實施了人工心臟瓣膜替換手術,并于術后進行了藥物抗凝治療。
3周后,李薇痊愈出院。在此后的隨訪中,經醫生的指導及治療,她的心功能逐漸恢復正常,已能像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了。
瓣膜——心臟血流的“閥門”心臟瓣膜病是心臟疾病的一類,我國成人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的發病率約為2.34‰~2.72‰,多見于年輕人,且女性多于男性。在心臟外科,瓣膜疾病約占心臟手術的20%~25%,大部分是后天性心臟病,其中以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變為主。
張主任介紹說,人體的心臟如同一個動力血泵,推動全身血液往復循環,維持各器官組織的新陳代謝。
心臟有四個瓣膜,這些瓣膜在維持血流的有序單向流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如同一個個“單向閥門”,保證血液循環沿一定方向和通過一定流量。心臟瓣膜因先天性畸形或后天性風濕、細菌感染、退行性病變后,可發生交界粘連、瓣葉增厚、鈣化,或者腱索斷裂,失去正常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導致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使通過血液受阻或返流,從而影響心臟“血泵”功能,最終導致心臟擴大,出現“泵衰竭”,威脅生命。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遷延較久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可長期遷延,病情呈進行性發展。在發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但部分患者在出現癥狀后短時間內病情會進行性加重。因此,要十分重視早診斷、早治療。
張主任說,風濕性心臟瓣膜病主要臨床表現為:
1、胸悶、氣短:這是心臟瓣膜病的最常見的表現,從事一般日?;顒訒r就會感到,活動量增加后癥狀更為明顯,部分嚴重患者會喪失活動能力,夜間不能平臥,并伴有呼吸困難。
2、乏力、頭昏:感覺難以完成日常活動,頭暈時常發生,甚至出現暈厥現象;
3、心悸(心慌):會感覺心跳明顯增快、心律不規則,或有漏搏的感覺;
4、腹脹、下肢腫脹:患者可出現腹脹,食欲不佳,足踝及下肢浮腫,這主要是因為右心功能不全所引起。
哪些檢查手段可以診斷出瓣膜疾病呢?張主任說,除了醫生聽診之外,還需要一些輔助檢查手段,如:心電圖、胸部X線等,心臟彩超是明確診斷的重要手段。
人工心臟瓣膜解除患者的痛苦
張主任介紹說,目前瓣膜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瓣膜外科治療。外科手術治療以瓣膜替換和瓣膜成形手術為主。臨床上應用的人工心臟瓣膜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采用人工材料(如碳化物、高分子聚合物等)制成的人工機械瓣;另一類是用生物組織制成的生物組織瓣膜。兩者各有利弊:機械瓣膜耐久性好、不易失效,但有血栓栓塞的危險,需要長期服藥抗凝;生物瓣膜有良好的血流動力學特征,不需長期抗凝治療,血栓發生率低,但易發生退行性變、鈣化、失效,故再次手術率較高。目前,多使用人工機械瓣膜。
徐醫附院胸心外科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展瓣膜外科手術以來,已完成心臟單瓣、雙瓣替換及瓣膜成形手術。現在,心臟瓣膜替換及瓣膜成形已是該科的常規手術。近年來,對于老年心臟瓣膜病患者,該科也常規開展了心臟瓣膜替換及同期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目前,徐醫附院胸心外科人才濟濟、實力雄厚,共有醫師10名,其中正高職稱3名,副高職稱4名,博士3名,碩士5名,出國留學人員3名。2002年,胸心外科還率先在蘇北地區成功地完成了2例同種異體心臟移植手術,患者存活至今。
專家簡介:張中明,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胸心外科主任。任中華醫學會江蘇分會理事,中華胸心血管外科學會江蘇分會委員,徐州市醫學會理事,徐州醫學院臨床醫學一系副主任,徐州醫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主要從事心臟冠狀動脈、心臟瓣膜及先天性心臟疾病的外科治療,同時開展食管、肺疾病及縱隔腫瘤的外科臨床工作。
專家門診時間:每周四上午
專家咨詢電話:0516-85707122;858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