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 杜鐘祥
一般而言,每年的10月至11月份是各類學術年會的高峰期,而這期間的會議安排,多數又習慣性地、不約而同地安排在每周的周末(周五至周日),其目的也很明確,不外乎兩點:一是平時工作忙,周末可以利用私人時間;二是周末便于安排一些景點觀光,增加會議的吸引力,從而保證會議有較多的人能參加。
對于這種現象,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潛在的問題。小而大之,也可能形成一股潮流,繼而衍變成不正之風。對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公務性和“非主流”。學術就是探討、研究,就是工作的一部分,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既然如此,工作會議就應該在工作期間召開,而且應該是圍繞工作實際,根據工作需要,結合各自實踐,加強交流和溝通,達到增長知識,互通有無,改進工作,提高效能之目的。不應把應開的會議,有價值的會議自己界定為“非主流”、“不重要”,怕沒有多少人參加,只要會議組織得好,專家權威性強,開得質量高,照樣有很多人去參加,去交流,去從中獲得新觀點、新知識。
2、會議和旅游。會議的目的是研究工作、布置任務、總結表彰等等,是工作的一種形式,一個組成部分,它有明確的議題和目的。旅游觀光是人的精神需求,可以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積蓄力量,從而更好地投入工作。兩者之間不是一對矛盾,但需要有機地結合,很好地去安排。利用會議間期結合會議議題進行必要的參觀考察也未嘗不可,但絕不可以利用會議之名去達到游山玩水的目的。事實上有些會議僅僅只用半天到1天時間,卻把旅游安排的像模像樣,在國內“飛來飛去”,甚至出境到了香港、澳門、臺灣,這樣的會議可以叫做“腐敗會議”,需要有關部門堅決制止。
3、知識交流與結交朋友。學術會議應該是知識和經驗交流的平臺,通過會議交流的形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是主要目的。同時,通過會議來結交學術研究上的良師益友,也是彌補會議交流局限性的良好渠道。因此,應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參加會議,而不應該首先看在哪里開會、去什么地方觀光、是不是周末等等來決定是否參加了。
作者簡介:杜鐘祥,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1963年出生,中共黨員,副研究員,畢業于江蘇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目前擔任中華醫學會會員、江蘇省醫院協會后勤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委、淮海經濟區醫院政促會副會長、徐州市衛生政促會副會長、徐州市醫院協會后勤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
曾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在《江蘇衛生事業管理》、《現代醫學》、《中華醫藥學雜志》、《中外醫療》等雜志發表管理論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