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5月31日,消化科成功完成了兩例直腸巨大腺瘤性息肉的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兩名患者術后恢復良好,均已順利出院。
病例一:女性,57歲,結腸鏡診斷為直腸巨大息肉,約5*7cm大小,環周侵及直腸約2/3周,部分病灶已經累及肛管,活檢病理檢查為管狀絨毛狀腺瘤。該病灶范圍廣,侵及肛管,如行外科手術治療,將無法保留肛門,人造肛門將給病人帶來極大不便。該患者對外科手術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表示寧愿放棄治療,也不愿行直腸肛門切除術。在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周密討論后,于5月31日在消化內鏡中心進行了內鏡下微創治療(ESD),手術歷時1個半小時,成功切除了該患者的病灶,術后病人無任何痛苦,自己從消化內鏡中心走回病房。術后恢復良好,于6月9日順利出院。
病例二:男性,81歲,因便血行腸鏡檢查,診斷為直腸巨大廣基息肉(約5cm)?;颊吣挲g大,患有高血壓,手術治療風險很大。且患者本人拒絕外科手術治療。經過術前認真的討論和慎密的準備,該患者于5月31日下午在消化內鏡中心進行了ESD術,經過1個多小時的內鏡下剝離手術,成功將該患者的巨大直腸病灶切除,術后患者恢復良好,第5天順利出院。
以上兩例患者術后病理皆提示為管狀絨毛狀腺瘤伴中度異型增生。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針對消化道癌前病變、早期癌,以及胃腸道巨大息肉、黏膜下腫瘤等進行微創治療的一種先進的內鏡治療技術。作為消化內鏡領域最先進的治療技術,ESD已成為衡量消化內鏡技術水平的重要指標。較之于傳統外科手術,ESD具有創傷小、痛苦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尤其在手術的同時能夠完整地保留胃腸道的解剖結構及其機能。徐醫附院消化科在徐州市率先開展了ESD技術,目前已完成近20例。該項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將會更加提升徐醫附院消化內鏡的水平和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