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婦幼保健頻道:新生兒黃疸又稱高膽紅素血癥,是由于新生兒時期血清總膽紅素濃度升高而引起的皮膚、鞏膜等黃染的臨床現象。徐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專家教您讀懂寶寶的黃皮膚信號!
說白了,黃疸的本質就是“膽紅素派對”。
剛出生的寶寶像一臺還沒來得及調試的新手機,肝臟功能還不夠強大,處理「膽紅素」——“一種黃色代謝物”的能力有限。這時候,體內的膽紅素開始瘋狂“蹦迪”,堆積多了,皮膚和眼睛就會泛黃——這就是傳說中的黃疸。
80%的新生兒都有“臨時皮膚美顏濾鏡”。
根據《中華兒科雜志》數據,約60%-80%的足月兒和幾乎所有早產兒都會出現生理性黃疸。別慌!多數寶寶的黃疸就像夏天的雷陣雨,來得快去得也快,不需要特殊治療。
黃疸寶寶=限量版「皮卡丘聯名款」,但記得及時觀察電量“膽紅素值”,別讓「黃」過頭了!黃疸值怎么看呢?↓
如何區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
01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一般情況良好,足月兒生后2-3天出現黃疸,4-5天到高峰,5-7天消退,最遲不超過2周,黃疸程度較輕,先見于面部、頸、鞏膜后,遍及軀干及四肢,糞便呈黃色;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小于85umoI/L或每小時小于0.85umoI/L。
02 病理性黃疸
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程度較重,血清膽紅素大于205.2-265.5umoI/L(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過85umoI/L(5mg/dl)。持續時間長(足月兒大于2周,早產兒大于4周);黃疸退而復現;血清結合膽紅素大于34umoI/L(2mg/dl),伴有吐奶、發熱、抽搐、嗜睡、大便發白等表現。如果膽紅素急劇上升,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細胞,損傷神經系統,造成膽紅素腦病(核黃疸),可能導致智力障礙、聽力障礙、腦癱等嚴重后果。

家庭觀察實操手冊 手把手教你當「黃疸偵探」
1 光線要講究,拒絕“濾鏡欺騙”
正確操作:在自然白光下觀察(比如靠近窗戶),關閉暖光燈(否則可能把寶寶看成「焦糖色」)。
錯誤示范:在黃色燈光或美顏相機下判斷——你看到的可能只是“虛假繁榮”。
2 全身掃描,重點盯梢這些部位
黃疸的「變黃等級」通常是:
臉→胸口→肚子→大腿→腳底板
如果腳丫子都黃了,相當于膽紅素在喊:“我快Hold不住了!”。
記筆記:黃疸的數值其實就是監測膽紅素的水平。膽紅素是一種抗氧化劑,少量存在體內對新生兒有益。正常的生理性黃疸值為:足月兒黃疸值不超過221umol/L(12.9mg/dl),早產兒黃疸值不超過256umoI/L(15mg/dl)
拯救“黃孩兒”
1 藍光SPA
這個方法簡單又有效,就像給寶寶開了一場迷你派對,只不過有些寶寶可能會“熱情高漲”(體溫升高)或者“派對后遺癥”(大便次數增多),但別擔心,派對結束一切就恢復正常啦!
2 換血大作戰
當寶寶的膽紅素飆到342μmol/L以上,或者大腦已經發出“求救信號”時,就得啟動“換血計劃”了。這可是對付重度黃疸的終極武器,能有效防止核黃疸這個“大反派”登場!
3 日光浴時光
太陽公公可是寶寶的天然黃疸克星!讓寶寶在陽光下“裸奔”一下(當然要遮住眼睛),黃疸值就會悄悄下降。不過記得別讓寶寶著涼,畢竟“裸奔”也是有風險的!
4 觀察小貼士
-皮膚、鞏膜變黃了?
別慌,看看黃染的范圍和部位,做個“黃疸偵探”!
-胎糞24小時還沒排出?
寶寶可能在“憋大招”,得及時關注!
5 喂養小妙招
黃疸期間,寶寶可能會變成“小懶蟲”,吸奶無力、食欲不振。別急,少量多次、間歇喂養,像哄小祖宗一樣耐心,保證奶量攝入就行!
6 預防小技巧
早開奶、早接觸,母乳喂養是王道,幫助寶寶快速排出胎便!
預防感染,手衛生要做好,臍部和臀部護理也不能馬虎,保持清潔干燥,寶寶才能健康快樂成長!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